网上曾有个问题叫:“招牌统一的城市营商环境好不好?”
有个教育博主回答说:“不管去南方还是北方,都要先看一下这个城市的门店招牌,如果招牌统一,一模一样,那建议最好别去,因为这样的城市营商环境都很差,不鼓励创新的。”
对此,顶端新闻曾做过延展评论,招牌统一,首先代表这个城市对多元化的接受程度往往很低;其次,也意味着管控的手伸得很长;第三,也意味着某个关键岗位的领导有着偏执审美;最重要的,在这背后大概率有利益输送。
虽说网上相关话题的讨论有很多,但这些年类似的荒诞新闻却层出不穷,就在近日,河北三河市就因为要求统一招牌颜色再次被关注到。
据媒体报道,三河市城管部门近期要求商铺门头招牌底色不能有黑色、红色和蓝色。
于是,我们看到了灰色为底色的蜜雪冰城。
还有绿色底的蜜雪冰城,好好的一个蜜雪冰城愣是改成了老乡鸡。
当地的很多商户都表示接到了通知,不允许用红蓝黑为底色的招牌,于是一夜之间都开始了行动起来。
城管部门是这样解释的:“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红色、蓝色、黑色的门头牌匾底色以外,都可以。”
老实说,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很不理解,但大为震撼。震撼之处在于,好端端的为什么偏偏要和红黑蓝这三个颜色过不去?
思考了许多,却根本想不到这么做的理由。毕竟商家们老老实实经营,招牌颜色没有碍着谁,自古以来都是谁爱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突然间兴师动众要求改颜色,纯属吃力不讨好。
不过与“吃力不讨好”形成对应的,是“无利不起早”,所以大胆猜测了一下,只想到两个理由。
第一个原因,是某某某家的小舅子或者亲戚开了广告公司或者油漆公司,为了支持小舅子的工作,必须表示一下诚意。但可惜的是,小舅子的公司最近缺货,正好缺了红黑蓝这三种颜色。
第二个可能,就是哪位有影响力的人,去算了命,恰好大师说:“你的仕途见红则止。”
那人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于是继续追问大师自己还要规避什么颜色,大师说还有黑色和蓝色都尽量远离。
那人一听信以为真,当即决定全城清理红黑蓝三色。
当然,也是仅限于猜测,仅供娱乐,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更换招牌,这个钱谁出?我们都知道现在生意不好做,很多店甚至已经处于入不敷出濒临倒闭的境地,现在突然要求换招牌,这又是一笔横空多处的支出,这个钱应该由谁出?
另外,既然不给用红黑蓝这三种颜色,那是否要一视同仁,是不是应该所有单位都更换招牌?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联通、中石油、中石化和京东这些红色招牌的单位要不要换?移动、菜鸟、建设银行和浦发银行等类似蓝色的招牌,是不是也要换?
还是说,只有小店铺才需要换,大店和大单位随便他们换不换?那是不是有点太双标了?
说得再严肃一些,相关商户完全有理由提起行政诉讼,因为对于企业和商户来说,logo是有版权的,受保护的,而某些部门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更改企业logo,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写到这里,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和招牌过不去?为什么一直死磕门面招牌?这些招牌到底影响了啥?
2023年4月,沈阳某街道的统一招牌被骂上热搜。十几家相连店铺,招牌全部换成黑底白字。
统一的颜色、字体和材质,从远处望去,处处都透露出一股近乎诡异的“美感”。
说好听点是诡异的美感,说难听点这就是实打实的殡葬风。
结果相关部门在回应时却说,这些设计定位在“新中式”风格。我不知道是我们对新中式有误解,还是他们对新中式有什么误解。
去年年底,河北沧州也出了类似的新闻。整个街道都是黑底白字的招牌。别说消费欲望了,大晚上经过恐怕都要被吓个半死。
有意思的是,和这次的三河市相反,当地在舆论发酵后,急忙补救说,后面还会装新招牌,颜色可以选择红蓝绿三色。
一边被禁止,一边又被提倡,实在想不通这些颜色是不是犯了什么天条?不然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处境。
说到这里,想起了香港的店铺招牌。虽然颜色各异,字体也不一样,甚至大小也不统一,但看起来却很真实,很有人间烟火气,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招牌成了香港的“城市名片”。在许多港片中,我们都能见到香港霓虹闪烁的街头。
还有日本的店铺招牌,虽然颜色五花八门,但同样有股别样的美感。
为了保证视觉和谐度,日本甚至为此出了一部《户外标志物法》,同时为商家提供配色方案。
再近一点,长沙文和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文和友在最火时,可以说是排队如长龙。如果将文和友里面的招牌全部统一成一个颜色,人们还愿意去吗?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独立认知和自由意志。
哪怕面对的是同样一种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非要将所有东西统一,那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万马齐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