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玉学、惠书岳
近年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发挥场馆育人功能,集中办学资源和优势,创新构建“文化传承+专业教育+思政育人”三维融合育人模式,依托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图书馆、校史馆等场馆群形成思政教育矩阵,打造出具有建筑类职教特色的育人新范式。学校“中国古建筑文化与营造技艺传承教育实践场馆”项目入选教育部2024年思政工作精品建设项目,标志着场馆育人实践取得国家级突破。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供图
机制创新:构建育人生态新格局
学校科学构建以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节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专业支撑、社团协同”的四维工作机制,从组织引导、政策激励、教学融入三个维度,建立“文化育人+‘大思政课’”工作领导、协调、运行、保障和评价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成立山东广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建设运行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鲁班文化广场、鲁班讲堂、创艺工坊、营造坊、木艺坊等“三馆两坊一场一网”平台载体,搭建全时空全方位文化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场馆传承历史文脉、承担育人使命的重要功能。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供图
课程重构:搭建专业育人立交桥
学校依托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优秀古建筑文化课程体系,将中国古建筑文化与营造技艺知识融入公共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广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下设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四个文化研究所,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建设了文化育人资源库,编写了“四位一体”文化读本系列丛书。通过校内各类场馆平台,优化课堂教学、场馆育人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搭建“通识课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统领校园场馆育人活动,充分发挥场馆文化育人、思政育人、素养拓展、专业实践功能。
实践赋能:锻造文化传承新载体
学校依托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建筑构件文化价值,打造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古建筑构件保护、专业教育教学、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培养了大批面向古建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定期举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鲁班文化广场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成人礼和拜师仪式,开展年度大学生鲁班锁拆装大赛,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充分发挥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班墨文化研学会”等社团自主育人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体验工匠精神。
队伍筑基:培育双师双能新团队
学校着力加强场馆育人专业队伍建设。聘请中国孔子研究院等专家为客座教授,深入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藏室、鲁班工坊等进行现场教学,进行文化推广、体系论证和培训指导,定期指导场馆建设及育人工作。组建由教授、工艺大师、文保专家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专业教学。建成以“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刘更生为首的大师工作室,邀请行业大师来校举办齐鲁讲坛、鲁班名士讲堂等学术报告,指导学校“匠心营造社”、剪纸艺术社团、“班墨”研学社等学生社团活动。
成果辐射:形成职教文化新标杆
近年来,校内场馆组织“传承民间传统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已接待参观、体验者五百余批次、一万余人次,录制了80个国家级教学视频,立项并完成了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课题《山东传统建筑中的儒家美学》的研究,编著出版《中国古建筑构件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与书法艺术》,并列入“十四五”规划教材。承办了全国古建筑和建筑非遗等方面的文化论坛6次,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全国会议作典型发言20余次,彰显了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构建场馆育人体系,学校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让文化传承”的育人目标,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赋能现代职教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建设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