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欢欢

“三金一踹,有房不贷”“谈钱伤感情,不谈钱没感情”……这些在田间地头口耳相传的婚嫁俚语,道出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高额彩礼现象背后的尴尬处境。

前不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其中在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中,“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这一举措备受关注,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7年6次点名“高价彩礼”。

7年6次,有何深意?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在革除婚嫁沉疴、涵养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清障铺路,折射社会治理向民生痛点精准发力的深层变革。

事实上,农村高额彩礼不是新问题。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部署破解之策。

比如,2023年提出“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24年提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政策的持续发力,正催生着基层治理的巧思。当顶层设计不断细化治理路径,在广袤的中国乡土,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碰撞激荡出创新火花。

新风劲吹处,在安徽省濉溪县,有一群被称为“大总”的执礼人,便是这场变革中颇具灵气的注脚。


移风易俗积分超市入户宣传。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破立并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何为“大总”?皖北地区办理红白喜事时,常有出面张罗各项事宜的特殊岗位——“大总”。

他们威信高、口才好、阅历丰富、周密细致,多由村中长者或德高望重者担任。

若说谁是婚礼的“总导演”,非“大总”莫属。“大总”是三书六礼的“活章程”,从纳彩问名到迎亲拜堂,事事需他执掌礼簿、唱喏调度,是整个事情能否圆满办成的核心人物。

用当地人的话说,昔年谁家嫁娶若请不动“大总”,连酒席上的八仙桌都摆不齐整。

而今再访濉溪乡间,“大总”仍是座上宾,手中那卷泛黄的礼簿却被悄悄换了内容——“少要彩礼,少宴席;酒席不上鲍参翅肚,鞭炮换成电子礼花……”


当地“大总”张其义在向村民宣传移风易俗。濉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李乾便是其中一位“大总”。今年春节期间,他手持《村规民约》,在濉溪县刘桥镇一村民家亮开嗓门。

他身后,1.2万元的礼金代替了“结婚10样礼”;新人捧出的“婚书”不是房产证和存折,而是共同签署的《家风承诺书》。

按照刘桥镇当地常规,男方准备的所有礼品要“十乘十”,即十只鸡、十条鱼、十箱糕点、十箱礼花、十箱水果、十条好烟、十箱名酒等,其中还不包括彩礼礼金。

他坦言,这些礼品虽然价格不等,但是比较难以采购,也显得铺张浪费。“我觉得作为新时代新农村,不宜这样比阔气讲排场,通过说和协调去‘砍价’,最后以1.2万元的礼金来代替这些礼品,两个家庭在一起欢欢乐乐地吃一顿饭,共同把孩子的婚事定了下来。”


文明嫁娶标语。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在农村,办喜事都讲究个排场,要重彩礼、请喇叭、摆酒席,谁不知道这是要了面子伤了里子,我作为‘大总’就是要让村民们办大事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这位当了三十年的“大总”总结,谈婚论嫁要从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出发,强调“高彩礼伤和气、增负担”的后果,用“自家人”身份化解对立情绪,逐步扭转“彩礼高=面子大”的旧思维。

因地制宜,推动移风易俗谱新曲

当然,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也绝不仅是“大总”“做做口头工作”。

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社会工程,既要坚决对不良风气说不,又要帮着农民想出路、找办法。

在濉溪县,因地制宜依托“大总”引领,当地在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上试点建设新风堂、喜庆堂等场所,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婚丧嫁娶服务。

其中,刘桥镇王堰村农民文化乐园、百善镇黄新庄村文化礼堂等地,通过公示服务项目与收费标准、配备婚庆设备、由“大总”或村干部免费担任司仪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实施。


村里免费给年轻人结婚准备的场地。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我们的农民文化乐园(又称新风堂)建于2015年,投入150万元,面积800平方米,可操办宴席30桌,一次可容纳400人。”刘桥镇王堰村的党总支书记王修设,也是一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大总”。

如今变身为操办红白事的新风堂,新配备了3.5米×10米的显示大屏以及灯光、移动音响设备,村民可以免费在此举行结婚仪式,村两委工作人员免费担任司仪。

“大家家里要办大事,基本上都来这里,又省钱又省心!”王修设说。

在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约束”必不可少,“关爱”也同样重要。除了深耕“礼堂+服务”,讲究情浓不重礼,濉溪县还联通“制度+积分”,推动裕民不铺张。


移风易俗积分超市。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以南坪镇黄沟村为例,该村以户为单位建档积分,将村民日常行为与积分挂钩,探索建立“积分制”奖罚管理制度,设置7大项、31项细节评分标准,由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网格员、村民代表等对各户进行打分,同时利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打造出“积分超市”信用网点。

这样一来,“硬制度”划底线,“软文化”润人心,村里的大小事务也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方成破旧立新之大观。

连点成片,推动移风易俗见实效

变化不止在形式。从“规矩守护者”到“新风倡树人”,濉溪“大总”们把旧婚俗里的烟火气,吹成了新时代的文明“溪”风。

为进一步激发“大总”的示范效应,濉溪县于去年一月启动了第三届“我是大总”评选活动,吸引了村两委成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及致富带头人的积极参与。


第三届“我是大总”评选活动。濉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青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女大总”,也是这届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女承父业的她,这几年也操办了几十回大大小小的红白喜事。

“去年,我们村的一对新人找到我,让我帮忙操办她们的婚礼。”于是,杨青就鼓励他俩参加镇里举办的集体婚礼。

在集体婚礼上,杨青特地安排这对新人作为代表发言,当时就表态了彩礼和桌席全部减半,“少了喧闹的堵门,多了亲友真诚的祝福,这样的婚礼更有意义。”

当繁复的仪式简化为心意的抵达,不再有“压箱银”称量感情深浅,不再用妆奁数量丈量幸福刻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有效减轻了群众婚嫁负担,文明健康婚俗新风逐步形成。

三年来,在“大总”们的躬身引领下,当地超1000个家庭取消大操大办计划,群众满意度提升80%,濉溪县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


南坪镇举办集体婚礼活动。濉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濉溪县立足县域实际,结合皖北民风民俗,坚持党组织靠前一步、政府组织护航起步、社会组织提升一步、群团组织协调同步“四步协同”工作法,抓住“大总”这一关键群体,成立濉溪县“大总”协会,瞄准红事白事大操大办这一小切口,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做实乡风文明大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大总”移风易俗工作经验还入选全国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10项案例之一和全省文明实践“十大”优选项目。

濉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移风易俗顺时顺势而为,衍生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形式,而背后没有改变的,是人们对真情的向往、对和美的期许。未来,当地将紧紧抓住“大总”这一关键群体,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让文明“溪”风深入人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