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具备万亿市场规模潜力的产业。盛邦安全董事长权小文告诉钛媒体APP,保守估计2028年以前,中国低空经济的规模就将突破万亿规模,“甚至有可能在2025年就能提前实现。”同时,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预估数据也显示,到203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应用场景丰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地纷纷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和经济发展新赛道。据统计,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至少有30个省(区、市)把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以点看面,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蓉城星海”计划,全球首颗在轨AI超分商业卫星“蓉漂号”升空入轨,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开工建设,成功入选工信领域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山东省两会期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周鹏飞指出,泰山区抢占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实施国星宇航“城市星链”、英视盛华卫星星座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卫星互联网之城。
在权小文看来,低空经济之所以受到了各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低空经济这个大产业中,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他看来,“从低空经济载荷的角度出发,目前已经具备了几十种类别的低空飞行器,适应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并且很多场景都能帮助企业降本。”
权小文向钛媒体APP介绍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场景。首先,在城市治理方面,通过无人机/无人飞行器,可以对城市进行违章建筑巡查、建筑工地巡查、占道经营巡查等基础的城市巡查工作,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实时传输,结合AI技术后,还能对问题点位进行智能分析,并尽快处理,通过构建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底座,为城市治理降本增效。
权小文与钛媒体APP分享了四川成都的一个案例,他介绍到,成都就有部分区域利用无人机实现了城市级运营,“在区域内部署了33个机库,每个机库可以覆盖方圆三公里的范围,”权小文指出,“通过无人机可以巡查到区域内是否出现违停、是否有一些应急事件需要处理等问题,并将拍回来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构建了三维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
低空经济不再“高高在上”,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和案例涌现,在权小文看来,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带动了诸如无人机、无人飞行器在内的众多硬件设备的产业的发展,更将带动算法、软件、通信产业的发展,“中国无人飞行设备硬件在国际上目前也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硬件已经不是低空经济重点的突破口,通信、核心算法、软件才是。”权小文指出。
卫星互联网是低空经济的重要“拼图”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低空经济的发展,除了要依仗于4G/5G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卫星互联网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
“从目前通信网络布局上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4G、5G信号覆盖,但是飞行器需要飞过这些地方,没有信号或者信号不佳的话,可能造成飞行器的安全事故,而卫星互联网‘无死角’的覆盖,能补足这些没有信号覆盖的地方,从而成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重要的‘拼图’。”权小文如是说。
比如,在使用无人机完成县域快递投送的过程中,当飞行器飞过山岳或野外树林时,有很多地方是4G、5G信号没有覆盖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就需要通过切换信号,利用卫星互联网对无人机进行操控。“这个时候,无人机就相当于一个卫星互联网终端,用于接收卫星信号。”权小文指出。
不过因为一些技术原因,导致目前的卫星信号接收装置仍然体积较大,而在权小文看来,如何优化制造技术,让卫星接收装置的体积进一步缩小,从而缩小整体无人飞行器的体积,增加续航。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不同厂商发射的低轨卫星的信号接收规制不尽相同,呈现出“七国八制”的态势,这也导致了如果飞行器想要“无死角”的接收到各个卫星公司的信号的话,就需要在飞行器内装置多个信号接收装置,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飞行器体积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了飞行器制造成本的上升,对此,权小文告诉钛媒体APP,立足国内,目前还需要有关部门成立协会或者成立类似国家数据局的单位,统一信号制式,“这样才能让飞行器的体积变得更小,制造成本更低,也能在飞行器真正普及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权小文强调。
低空经济安全只有“0%”和“100%”
就目前发展来看,低空经济的通信基础设施仍存在一些掣肘,尤其体现在安全方面。
从政策规定上看,目前国内对无人飞行器的管控较严,需要经过多年的测试,并拿到适航证才可以真正投入使用。对此,权小文告诉钛媒体APP,低空飞行器的安全只有“0%”和“100%”,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很多地方低空经济还只是试点,并没有完全铺开的原因之一。”权小文进一步指出,“因为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无人飞行器坠毁的事件,这也让很多地方政府对推动这件事(低空经济),更加谨慎。”
而这些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硬件、软件、通信。硬件层面,设备厂商制造的飞行器硬件的可靠性,应对恶劣天气等能力是对硬件设备的考验,不过这点上,目前我国的飞行器制造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软件层面,主要是针对无人机内部拍摄数据的安全,因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存在可能拍摄到涉密区域的风险,而保障这部分拍摄数据不外泄,以及整体飞行器内部软件系统的安全可控是当下软件层面,低空经济面临最大的挑战。
相较于硬件与软件层面的安全,通信安全更为复杂,且就权小文对行业观察总结,目前很多公司都是希望先“用上”,对于无人飞行器运行过程中的通信安全意识相对较薄弱。
从目前低空经济安全趋势上看,低空经济的网络安全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人机协同作业、系统兼容性、通信可靠性、非法飞行以及网络安全等多方面均存在潜在威胁。
近年来,关于卫星互联网和低空经济的安全事件也屡屡发生。例如,无人机与其控制模块—遥测系统之间的通信缺乏接入身份认证和数据防泄漏机制,容易被黑客假扮成控制者并发送飞行指令,利用漏洞夺取控制权,同时屏蔽合法主人的指令,对飞控进行反向控制。利用漏洞,黑客还能侵入软件包,改变导航点,更改飞行数据等。
以无人飞行器通信安全为例,关键通信系统如飞行器控制链路、导航系统、空中交通管制、数据链和应急通信等,均可能遭遇信号干扰、传输延迟、连接中断、数据失真及安全漏洞等多重可靠性挑战。
在权小文看来,确保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是低空经济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众多安全技术之中,加密技术是当下解决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的最佳手段。与传统卫星网相比,卫星互联网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传统卫星网络不存在跨网传输,只要确保本地中继站与卫星之间的通路安全即可,”权小文指出,“而卫星互联网不同,因为是点对点的链接,卫星互联网更需要确保跨网络的,多端侧的通信安全,这点对于安全的要求会更高。”
利用加密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现阶段技术发展来看,使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是确保卫星/航空器通信的不二之选。这其中,加密技术可以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哈希函数等,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加密方式。
服务器在地面环境中的物理安全也是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相较于卫星互联网领域而言,无人飞行器的服务器更容易被入侵,或者出现误操作、异常操作等风险,物理层面的安全对于低空经济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权小文强调。
在与权小文的对话中,他多次表示,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让低空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快速逼近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但在一些关键的技术,尤其是通信和安全两个方面,仍有不小的挑战,而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低空经济能否真正长远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申宇,编辑丨盖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