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低空飞行器

狂热与现实:低空经济的冰与火之歌

2025年3月27日,浙江省某市一个区(简称A区)宣布总投资20.5亿元的全域低空新基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这个号称“全国最大、首个全域低空新基建”的项目,计划建设7个大中型起降场、50个小微起降场,并宣称将“覆盖文旅、物流、通勤等场景,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先行区”。

然而,就在开工当天,资本市场已给出警示——A股低空经济板块当日下跌1.65%,主力资金净流出超30亿元

2025年3月,深圳某工业园区的eVTOL生产线正以每月50架的速度运转,但仓库中却堆放着上百架滞销的飞行器。企业负责人坦言:“地方政府承诺的‘订单换税收’政策未能兑现,这些飞机只能当展品。”

这种政策热、市场冷的割裂,正是当前低空经济狂热的缩影。

这一幕并非孤例——全国超30个省份、100余座城市扎堆布局低空经济,2024年仅江苏省就新增6个低空产业园,广东至少有9个市做了规划,仅广州就有5个以上的区做了部署,而深圳已建成250个起降点,广州计划2026年扩张至1200个。

人们不禁要问,市场能承载得了那么大规模的规划吗?

数据背后的隐忧:

1.市场虚火:截至2024年9月,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5万家,但70%以上成立不足5年,A股70余家概念股中半数未盈利;

2.产能过剩:无人机年产量突破300万架,但工业级无人机实际使用率不足40%,部分产业园空置率达60%;

3.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限。

-当前市场规模

根据
2023
年的数据,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
5000
亿元,主要涵盖无人机物流、农业植保、文旅观光等应用场景。其中,无人机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约
1600
亿元,通用航空飞行服务超
2000
亿元 。

-未来增长潜力

短期预测:
2025
年有望突破
1.5
万亿元(部分机构预测为
8500
亿元,统计口径差异导致)。

长期展望:
2030
年或突破
2
万亿元,
2035
年或将攀升至
3.5
万亿元 ,成为继数字经济后的新增长引擎。

我想,这些预测一定是属于乐观数字,且会把产业范围边界扩大,所以能画出一个“大饼”,就算是这样,即便到2030年也是2万亿的规模,也就一个省会城市的GDP体量,远没到每省有规划、百市要落地的程度,试想汽车产业多大?能涉及的省市也不多吧,可见必然有很多地方的规划要落空的。

4.债务风险:A区项目仅是一期工程,后续三年还需投入30亿元完成“512”低空设施网(5个大型、10个中型、200个微型起降场),而A区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53亿元,财政压力可见一斑。

其他地方亦如此,但凡要启动一个热点大项目,免不了要做前期投入,实际也是风险投入,财政收入不够,必然要举债,这就无形中带入了巨大风险,尤其是领导有任期制,时常会“后任不管前任事” ,就会造成更大风险。

这种狂热让人联想到2016年的“特色小镇”运动——全国规划建设超2000个特色小镇,最终80%因同质化沦为“空城”,仅华东某省就清理了50余个僵尸项目。而如今,低空经济正在复制同样的剧本。


低空经济确实是新质生产力和“蓝海”市场的代表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要求“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由国务院牵头推动产业规划和技术创新,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5G通信等技术,带动航空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链迭代升级。例如,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兴业态,已形成万亿级市场潜力,并催生新型商业模式。

其产业链覆盖制造、基建、服务等领域,可创造大量高附加值岗位,例如无人机飞手、低空交通调度员等,对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满足消费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无疑有重要意义。

如在应急救援、医疗物资配送、基础设施巡检等场景中,低空技术可大幅缩短响应时间。例如,云南怒江州试点无人机配送药品替代80%山路运输,浙江安吉森林巡检系统减少火灾损失超2亿元/年;

再如低空旅游(如热气球观光、城市空中游览)、航空运动(滑翔伞、跳伞)等新型消费场景兴起,降低航空消费门槛,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体验。例如,武汉开通24条低空观光航线,深圳实现日均万次无人机外卖配送;

通过突破eVTOL电池、飞控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我国正从低空制造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例如,沃飞长空计划2026年完成eVTOL适航取证,已获华龙航空等企业超200架订单。

全国各地响应积极,迅速行动推进低空经济发展,这都是可喜的局面,值得鼓励和肯定,相信一定能迎来蓬勃发展的时候。只是在风口之下还是要有冷思考,任何风口来临,一定有人受益,却有更多人掉坑,需要冷静评判,切忌盲目跟风。


历史教训:从北斗产业园低空新基建的重现

案例1A项目的大跃进疑云——A区规划的天空之城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暗藏风险

• 场景泡沫:黄某小镇起降场宣称要打造“水陆空立体文旅”,但该景区2024年游客量仅80万人次,日均载客需求不足100人,却规划兼容载人飞艇泊位 ;

• 技术空心化:项目核心企业万丰奥特、赛思倍斯的主营业务为传统通航飞机和无人机代工,eVTOL适航取证仍需3~5年 ;

• 政策依赖症:A区项目招标文件显示,中标方需承诺“协助引入3家链主企业”,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税收返还、订单补贴等承诺能否兑现,存疑!

这与2012年北斗产业园的失败轨迹如出一辙:如某省会光谷产业园曾规划“千亿产业集群”,最终因技术依赖进口、市场需求不足而沦为仓库,园区入驻率不足30%。

全国其他地方的北斗产业园至今也是没有哪家真正做起来的。

案例2: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幽灵航线

浙江某地理信息产业园曾规划500条无人机航线,但2024年实际开通的常态化物流航线仅12条,超80%起降点日均起降次数不足1次。这种“规划先行、需求滞后”的模式,正在A区重演——其规划到2027年开通250条无人机航线,但目前顺丰、京东等企业在长三角的日均低空物流订单不足1万单。

浙江算好的,其他省市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基本打了水漂,主要是产业规模远不能支撑,或者那些企业也根本不需要聚集到所谓的产业园里。

低空经济的非理性繁荣现象乱象

1.“基建大跃进”:A区项目采用“VOD复合开发模式”,在23亩土地上砸下4亿元建设“鉴水科技城综合体”,包含产业孵化、测试服务等功能。但对比杭州滨江区市场原生的“低空创新产业园”,政府零补贴背景下已集聚大疆、零跑等企业,单位面积产值是A区规划的3倍;

2.“数据幻觉”:A区宣称将实现0-10000米空域“通导监全覆盖”,但民航局数据显示,全国低空监视基站覆盖率仅35%,深圳试点区域的无人机事故率仍达0.5次/万架次,安全性有隐忧;

3.“卖天”闹剧:2024年11月,山东某县以9.24亿元拍卖低空经济30年特许经营权,中标方竟是招标当天成立的县属国企;

4.场景荒诞:无锡某小笼包企业注册无人机公司,宣称要用无人机配送包子以“提升新鲜度感知”,实际飞行测试3次后因成本过高放弃;

5.技术跃进:某厂商在珠海航展签下200架eVTOL订单,但适航证需3~5年,买家实为地方政府,飞机最终存放仓库“待政策”;

6.“军令状经济”:地方政府将低空经济纳入政绩考核,A区要求“月月有新进展,季季有出彩点”,导致二季度仓促启动全国首个载人飞艇商业运营,而AS700飞艇最大航程仅700公里,无法满足长三角跨省通勤需求。

数据警示:

• 投资效率低下:2024年全国低空产业园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但单位面积产值仅为传统制造业园区的1/3;

• 资源错配:深圳某低空经济产业园配套5G-A基站,但实际应用场景中70%的无人机仍依赖4G网络;

• 债务黑洞:以A区项目为例,20.5亿元投资中仅2.74亿元用于实体建设,余下资金用于征地拆迁和“智慧管理平台”,这类软性支出难以形成资产沉淀。


突围之路:从政府造城”到“市场牵引

由此想到,如果低空经济持续虚热下去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想想许多地方政府债,不知要多少年来还,如贵州六盘水,那么落后的地级市,李再勇主政时就举债1500亿搞经济,结果一地鸡毛,而“六盘水”现象全国可不是少数。

其实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成功范例的,并不需要政府过多投入,只要引导得当,也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举几个例子,他们凸显出了成功范式,即市场原生的创新力量。

• 大疆启示:2006年成立于深圳民房,未依赖任何产业园政策扶持,通过极客文化+供应链整合,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份额;

• 杭州“六小龙”模式:宇树科技(机器人)、零跑汽车等企业依托浙江大学实验室成果转化,政府仅提供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拒绝划定物理园区;

• 顺丰物流实践:在未获得地方补贴情况下,自发在珠三角开通150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单机日均飞行5.2次,单位成本较传统配送下降40%。

• 小米汽车路径:雷军宣布造车时强调“不拿地方政府一分钱补贴”,完全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避免产能规划与地方GDP绑定。

这些案例证明:真正的产业突破往往诞生于市场缝隙,而非政府规划图纸。当然如果政府能因势利导,积极扶持,确实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政策建议:破除基建崇拜,回归市场逻辑

1.防止低空经济泛化,各地政府要做好自身评估,因为并非每个地方都适合开展。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跟风,更不以此评判一个地方的“先进”还是“落后”。

2.划定政府行为“负面清单”——

• 禁止以低空经济名义圈地建园,已有空置园区转型为共享实验室、试飞基地;

• 叫停“订单换税收”“飞机买产能”等扭曲市场的政策,建立企业白名单动态评估机制,禁止县级财政投资超10亿元的低空基建项目(如A区项目全区人均负担达2800元);

• 叫停“以投资额论政绩”的考核模式,将“起降点日均利用率”“企业自主订单占比”纳入核心指标;

• 叫停“订单换税收”“飞机买产能”等扭曲市场的政策,建立企业白名单动态评估机制。

3.做好长远打算,防止急功近利。低空经济需要耐心培育,并非一蹴而就,很难短期见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个长远的事业,要有久久为功的心态。

4.激活市场需求——

• 优先开放山区急救、电力巡检等刚需场景,而非文旅观光等“伪需求”。例如云南怒江州试点无人机配送药品,替代80%的山路运输;

• 取消政府对eVTOL、物流无人机的采购补贴,迫使企业直面市场检验。

结语:

政府最该做的,不是修建更多起降场,而是拆除阻碍创新的隐形栅栏——

• 给政策“降温”:将各省市低空经济会议压缩50%,禁止财政出资主办行业展会;

• 给市场“松绑”:取消载人飞行器适航认证的国企优先条款,允许民营测试数据与军方共享;

• 给技术“时间”:停止“2027年实现无人机全覆盖”等冒进口号,正视eVTOL电池能量密度仅285Wh/kg的现实。

低空经济代表未来趋势,但不需要“大干快上”的政绩工程,而是需要静待“水到渠成”的市场生态。当各地政府学会克制“有形之手”,万亿蓝海才能真正避免沦为债务黑洞。

No.6307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杨震澎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秦朔朋友
圈视频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