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俄乌冲突在持续胶着中呈现新的复杂态势。法国与英国主导的欧洲“志愿联盟”,正加速推进乌克兰停火后安全保障方案设计,而俄罗斯军队在苏梅州的新一轮攻势,与乌克兰被曝攻入别尔哥罗德州的跨境行动,进一步凸显冲突外溢风险 与欧洲战略自主能力的双重挑战。战场局势的激化与欧洲安全倡议的推进 形成动态互动,迫使各方在军事部署、地缘博弈与战略资源分配中寻找脆弱平衡。
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于4月5日发布了《乌克兰欧洲维稳部队:选项与挑战》报告,为欧洲介入乌克兰安全事务提出了小、中、大三种兵力部署方案,强调任何方案均需避免使用“维和部队”表述,转而采用“威慑部队”或“维稳部队”,以明确其主动防御职能。
小规模方案设想由约1万人的旅级部队构成,配备有限空中力量及黑海国家舰艇,重点执行停火线巡逻与低强度威慑,但其分散部署的空中力量难以应对俄军快速集结的航空战力。
中等规模方案需2.5万名士兵,配备远程火炮、攻击直升机及增强型海空力量,可支撑多线防御与高强度作战,但欧洲在无美国支援下难以维持超过36个月的后勤补给;大规模方案则要求投入6万至10万兵力,并动用欧洲全部现役航母,虽能全域防御俄军同步攻击,却面临工程兵短缺、弹药储备告急,以及动员周期过长的现实瓶颈。
报告最终建议优先考虑小规模方案,认为其成本可控性更高,但俄军近日对苏梅州 巴西夫卡的占领,与在12个定居点的同步打击,可能倒逼欧洲选择更高强度的部署,以应对扩张的俄控区域。
与此同时,战场形势的突变进一步搅动战略评估。俄罗斯国防部4月6日宣布,控制苏梅州战略要地巴西夫卡,并扩大对库尔斯克州 乌军部队的打击范围,凸显其多点突击能力的持续强化。
而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卡沃利同日披露,乌军已攻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并构筑防御工事,尽管乌方未正式承认,这一跨境行动标志着冲突地理范围的实质性扩大。此类战术虽可能分散俄军兵力,却也加剧北约国家对局势失控的担忧——若欧洲“维稳部队”未来与俄军在乌境内发生摩擦,同时乌军持续在俄领土发动袭击,恐将引发北约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连锁反应。
当前局势暴露出欧洲战略自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俄军攻势与乌方反制迫使欧洲加速构建独立于美国的安全框架;另一方面,欧洲空中力量、弹药库存及战略投送体系仍高度依赖美国支持。IISS报告直言,中等规模方案所需的攻击直升机数量超过欧洲现有储备的60%,而大规模部署更将耗尽欧洲工程兵与电子战旅资源。
此外,多国参与的“志愿联盟”还需解决指挥协同、交战规则统一及风险承受阈值设定等政治难题,例如法国可能主张对俄强硬,而德国或倾向于限制部队行动范围以避免升级。战场动态与欧洲倡议的叠加效应,正将俄乌冲突推向更具不确定性的新阶段——既考验欧洲在安全自主化道路上的决心与能力,亦挑战各方在威慑与克制之间的微妙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