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英国首相斯塔默本周早些时候表示,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英国及其盟友立即做出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报道援引斯塔默日前视察一艘核潜艇时的讲话说,英国及其盟友的计划侧重于维护乌克兰的安全。据报道,斯塔默定于近日下午参加一场在英国举行的闭门会议,与多个西方国家的高级军事人员讨论如何为乌克兰未来安全提供军事支持。
核潜艇(资料图)
据新民日报报道,2025年3月,英国伦敦举行了关于欧洲防务自主和乌克兰问题的峰会,并与法国共同推动建设了企图结束俄乌冲突的“自愿联盟”,作为和平协议的可行性保证。此举不仅是对俄乌冲突的回应,更折射出英国在后脱欧时代的战略焦虑。面对美国对欧安全承诺动摇与脱欧后英国自身的经济压力,英国试图以美欧之间的平衡者、欧洲防务领导者等身份重获影响力。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急剧恶化。英国不仅公开援助乌克兰,还以雇佣兵的名义派遣军人参战。这些雇佣兵实质上就是北约派到乌克兰的军人,只是北约不敢公开承认其人员损失。北约国家雇佣兵的出现,无疑成为北约干涉俄乌冲突的最有力证据。俄罗斯对此一直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旨在遏制北约的进一步干涉。然而,英国的反俄行动并未止步于此。2025年3月20日,英国媒体《每日电讯报》刊登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报道。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英国已累计向乌克兰提供超过 200 亿英镑的军援,武器清单从 “挑战者 2” 坦克到 “风暴阴影” 导弹,再到 F-16 战机培训,堪称 “西方援乌天花板”。这种近乎癫狂的 “递刀” 行为,背后藏着三重焦虑:自2020 年脱离欧盟,英国 GDP 缩水 4.3%,国际话语权断崖式下跌。俄乌冲突的爆发,让英国政客看到了 “刷存在感” 的良机。正如《卫报》评论:“当欧洲大陆在能源危机中瑟瑟发抖时,隔岸观火的英国终于找到了‘道德制高点’。”
美国(资料图)
英军前中将克里斯·帕里,发表了一番非常“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表示:“一艘‘三叉戟’核潜艇可携带40枚核弹,瞬间焚毁40座俄罗斯城市。”首相斯塔默随即附和:“俄罗斯应畏惧我们的核能力。” 然而,这番言论迅速沦为国际笑柄。我们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光是核弹头数量这一栏,俄罗斯目前拥有超过4000枚核弹,而英国只有不到300枚核弹,甚至不足俄罗斯的十分之一。英国不仅核弹头数量被俄罗斯完爆,核投射平台也被完爆。
同时,俄罗斯智库专家伊戈尔·科瓦廖夫直接质疑英国核威慑的独立性。他指出英国的三叉戟导弹系统本质上是从美国租借而来,在技术和操作层面高度依赖美国。科瓦廖夫还补充说,从核弹头数量上看,英俄根本不在同一重量级,英国的核武库甚至不足以对俄罗斯构成实质威胁。客观来看,英国三叉戟系统确实与美国紧密相连。自1958年美英签署《互防协议》起,两国核合作就已深入。
英国战俘(资料图)
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军事档案库里有组耐人寻味的数据:过去两年被俘的北约雇佣兵中,每3人就有1本英国护照。这些“民间勇士”的运输通道更是充满黑色幽默——他们乘坐波兰军方伪装成奶粉运输车的装甲车,沿着北约“人道主义走廊”直通前线,车票钱还要自掏腰包2.3万英镑。安德森的妻子在社交媒体哭诉:“政府当初说这是光荣使命,现在连律师费都要我们自己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