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主办,南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澜研究中心承办,南充张澜纪念馆、西充张澜故里管理所协办的第二届张澜生平与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25年4月2日,在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抗日烽火中的张澜”。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张澜先生逝世70周年,4月2日,恰逢张澜先生诞辰153周年,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举行张澜生平与学术思想研讨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上午9时,研讨会开幕式在南充科技职业学院音乐厅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抗日烽火中的张澜”征文活动入选论文作者、张澜先生的亲属、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的领导、二级学院的书记、教师代表、全体辅导员、张澜书院学员共计500余人。还特别邀请了民盟南充市县组织及驻市高校民盟组织的负责人、南充二中、四川蚕丝学校、南充六合丝厂的相关同志莅会指导。
(南充张澜纪念馆表演的红色情景剧《澜心家语》)
在开幕式上中共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徐远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王小丁副院长宣读“抗日烽火中的张澜”征文活动获奖者名单。接着举行了颁奖仪式,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充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王晓晴亲自为一等奖获得者,张澜先生的外孙女陈和平女士颁奖。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王晓晴为张澜外孙女陈和平颁奖)
张澜先生外孙张学宪代表张澜亲属在会上发言。民盟南充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吴薇代表民盟南充市委员会致词,对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在开幕式上民盟南充市委员会、南充纪念馆、张澜书院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澜之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张雯松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正式举行。在大会发言环节,澜之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理事长、张澜先生曾孙张雯松以《论张澜先生的朋友之道》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张澜外孙女陈和平,四川大学教务处长、党跃武教授,民盟成都大学主委桂世权教授、笔润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卢林发、民盟南充市委员会贾德灿、民盟常德市委员会彭梅华等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江苏南通陆秀云、南充方志馆邓雯、南充张澜纪念馆阳琼、西充张澜故居马玉竹、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李湘等20余人在大会上作了书面发言。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徐远火致欢迎词)
本届研讨会有一下几个特点: 1. 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措施得力。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充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王晓晴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全程参加研讨会。王晓晴董事长出席研讨会就是对学院开展张澜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王晓晴先生是一位对职业教育独有情钟的企业家,从事职业教育30余年,先后创办了南充旅游中职学校、四川省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南充技师学院、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为发展张澜家乡的职教事业做出了特殊重大贡献。当他知道张澜先生的亲属出席研讨会,亲自为他(她)们安排,提供了最好的住宿条件,以此表达对张澜先生及亲属的敬意。王晓晴先生特别注重学校的思政工作,重视对张澜先生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把传承张澜爱国思想作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之时,王晓晴先生亲自安排学院设立了张澜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为南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张澜研究方面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队。
(张澜先生外孙张学宪代表张澜亲属发言)
学院党委书记徐远火,对举办张澜生平与学术思想研讨会给予高度重视,将其列入4月份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数次组织召开相关会议,部署安排相关工作。在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研讨会圆满成功举行。
(民盟南充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吴薇致贺词)
2、 开幕式与纪念活动融为一体,民盟南充市委员会大力支持、协助。4月2日,是张澜先生诞辰153周年,开幕式与纪念活动融为一体,中间穿插了文艺演出。民盟南充市委机关及部分区县及南充市各高校民盟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参赛论文的数量、质量有所提高,参会人员省别有所增加。本届研讨会收到的论文80余篇,来自北京、广东、湖南、江苏、重庆、四川等地。有8名张澜的亲属提供了论文。
(四川大学教务处长、教授党跃武发言)
3、论文作者、来宾、学院师生共同参会。这届研讨会最大的亮点是,论文作者、来宾、学院师生共同参会。这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抗日烽火中的张澜”,这是学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张澜诞辰153年的重要活动。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发挥其更大的教育功能,学院进行了思政课大课堂新尝试。把在小会议室举行的研讨会搬到了大音乐厅;把少数人参加的关门会议,扩大为论文作者、来宾、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全体辅导员、张澜书院学生等600余人参加的公开大课堂。现场聆听张澜亲属、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与会者仿佛回到了80年前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抗争的岁月,作为今天的中国人、作为中国青年一代,既为今天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更要为明天的祖国努力学习奋斗。
(出席第二届张澜生平与学术思想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研讨会成为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成为资深专家的讲座、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