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微短剧行业的热闹一如既往。
从年初《好一个乖乖女》刷屏社交媒体的破圈效应,到《家里家外》引发的全民追剧热潮,如今的微短剧市场正逐步从“野蛮生长”迈向“精品化”与“多元化”的新阶段。
在青岛,这座以开放、创新闻名的海滨城市,微短剧浪潮已澎湃涌来。
4月7日,中青影视与凤凰联众、澎聚传媒在凤鸣北都数字经济产业园携手开启战略合作,探索微短剧与品牌、电商、文旅的深度融合。
三方携手,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对“微短剧+”无限可能的探索。而当“微短剧+”成为新趋势,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或许比微短剧本身更值得深挖。
爆款频出,流量加持的“新兴产业”
2025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并持续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品牌”等创作计划。
这一政策预示着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必然趋势,也标志着微短剧这一内容形态真正从娱乐载体升级为产业赋能的载体,深度参与到千行百业运营模式与价值链条的重构之中。
由此,国家传递的信号很清晰——内容精品化的较量正在进化为微短剧的核心战场。竞争维度的升级,倒逼创作者必须回归内容本质。那些精准捕捉时代情绪、创新融合多元形态、剧本内容制作精良的微短剧,终将在产业赋能的浪潮中,成为延长行业价值链的关键推手。
对此,中青影视文化传媒(青岛)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戌坤表示:“微短剧行业早期依赖爽点吸引观众,但随着观众审美疲劳,需求也逐步转向情感共鸣与影视化制作。2025年作为微短剧影视化关键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制作团队纷纷开始注重内容、场景、美术等品质提升,追求符合影视水准的审美。基于此,我们公司也从最初的外部承制模式逐渐转向自建生态,包括编剧团队和内部后期制作的全流程服务,以提高精品比率、作业时效和内容特色化,适应微短剧题材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众所周知,中青影视是一家多元化影视制作公司,其微短剧作品以题材多元、制作精良著称,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户。据最新统计,中青影视已制作并发行了数百部风格各异、题材丰富的微短剧作品,收获了数以亿计的播放量。
就其此前作品来看,《退婚你提的,我走你哭啥》以单集付费转化率19%创年度商业化纪录,带动原著小说阅读量增长320%;《都重生了谁还谈恋爱啊》凭借“反套路重生”题材,单集反转次数最高达7次,知乎“重生经济学”话题阅读量突破9亿;《至尊丐婿》融合非遗“莲花落”曲艺,快手下沉市场覆盖率高达61%……
这些爆款案例不仅为中青影视赢得了市场认可,也为微短剧行业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成功范本。
而此次“牵手”凤凰联众、澎聚传媒,立足于三方在微短剧领域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无论是从内容创作到市场拓展,还是从品牌塑造到行业影响力提升,都将为微短剧行业在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强强联手,品牌赋能的升维之战
在注意力碎片化的当下,微短剧产业以日均3小时的用户时长刷新着行业认知,而传统媒体平台则正经历着影响力重构的关键转型。
当两种看似处于不同维度的内容形态开启战略握手,这场融合不仅催生出新的内容生态范式,更预示着传媒产业价值链条的创新升级。
王戌坤表示:“此次签约后,在我们多方联盟的前提下,将发挥各方优势创作能力和资源,提升作品的吸引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新题材的勇气和资源。借助这一优势,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此前微短剧领域鲜少涉及的红色题材和革命历史领域,走在行业前端,打造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度的行业特有IP。”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中青影视凭借其多元化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已在微短剧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凤凰联众和澎聚传媒则在平台资源和市场推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三方合作后,将能够整合更多的创作资源,拓展内容创作的边界,打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微短剧作品。
正如王戌坤所说,结合凤凰网青岛这一传统媒体的平台优势,中青影视可以将更多的优质内容推向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而澎聚传媒则可以通过其市场推广能力,为这些优质微短剧内容找到更精准的客户邀约与受众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三方签约将为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和资源进入微短剧领域。而这一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模式,也将为其他微短剧制作公司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更高层面来说,当主流媒体掌握微短剧的话语转换密码,正能量传播找到了更为多元化的表达切口,用竖屏叙事重构重大主题报道的纪实微短剧系列,也终将触达更多的Z世代用户。
多元赋能,产业与行业的深度嵌入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4亿元,用户规模接近7亿人,增速高达15%。
毋庸置疑,凭借“短、爽、快”的叙事节奏、优质紧凑的内容剧情以及高强度的用户黏性,微短剧已成为品牌营销和文化传播的全新载体。
就已有数据来看,在文旅领域,《我的归途有风》热播期间,取景地“乐山”的全网互动量暴涨2倍,五一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45.5%;《一梦枕星河》以苏州历史文化为背景,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项目;在商业领域,星巴克微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以创意穿越剧情为亮点,将现代咖啡文化与古代市井生活巧妙结合,带动线下门店客流量增长18%,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的播放量突破3亿次;在品牌领域,美妆品牌谷雨通过定制家庭情感微短剧《大过年的》,将美白功效融入剧情冲突,通过道具植入、成分科普等多样化手段精准触达女性用户,品牌声量跃升至行业第四,贡献率达60%……
可以看到的是,传统广告的“硬植入”模式在用户注意力稀缺的当下逐渐失效,而微短剧凭借剧情化的内容,为品牌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营销路径。由此观之,一场由品牌、企业、产业共同参与的商业生态重构,正在发生。
“微短剧通过多样化题材和灵活的广告植入、品牌定制等业务,将进一步吸引广告客户投资加码。通俗点来说,微短剧与电商、文旅等产业的结合并非简单的跨界,而是通过流量效应和场景化呈现,为产品和产业赋予真实的使用场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王戌坤补充说道。
通过故事化表达和场景还原,让产品自然融入剧情,增强消费者的代入感和购买意愿。同时,品牌方与编剧的充分沟通确保微短剧的创意与品牌文化相契合,以更贴近用户的方式实现品牌、企业以及产业定制剧的高质量发展。
王戌坤表示:“我们会提前制定拍摄计划,提供给凤凰联众、澎聚传媒,如果咱们客户有一些类似于广告植入、定制的相关需求,可以融合到我们微短剧当中,实现多方的共赢。”
实际上,微短剧不仅是内容形式的革新,更是产业逻辑的再造。当品牌、文旅机构、电商平台纷纷入局,这一战场已不再是微短剧行业的独奏,而是一场跨领域、多主体的生态协同。在这一背景下,谁能率先构建“内容-品牌-产业”的闭环生态,谁就将在万物皆可“微短剧+”的时代下,成为下一个内容经济的定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