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易芬 黄明钢 实习生 郭玥希 通讯员 陈丽玉) 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深圳积极探索,成果丰硕。从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入选省改革典型案例,惠及众多患者;到罗湖推进国有公共物业集约利用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再到“向日葵亲子小屋”善育经验走向全国,深圳在民生、资源利用、育儿服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为民众幸福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了新动力。
入选省改革典型案例
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去年惠及患者26万人次
近日,广东省委改革办在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党的建设等8个领域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其中,“深圳构建罕见病用药保障新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为民生领域深圳市唯一入选案例。
近年来,深圳持续深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深圳惠民保”的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罕见病保障机制,有效减轻罕见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2024年,累计保障罕见病患者26.03万人次、4.49亿元,单人最高保障达115.88万元。
据介绍,在深圳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中,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最高达80%,住院报销比例最高达95%,年报销额度最高约105万元;大病保险保障广、报销多、额度高,无需另行缴费均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经基本医保支付后的个人自付高额医疗费用最高报销80%,且年报销额度最高达100万元。
此外,医保目录内的罕见病治疗药品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深圳惠民保”还可进一步报销80%,保障额度120万元/年;医保目录外的治疗庞贝病、戈谢病等8类罕见病的9种高值自费特效药品费,“深圳惠民保”最高报销70%,保障额度55万元/年。
此外,深圳市儿童医院、港大深圳医院均设立了罕见病综合服务中心,持续对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者重大疾病关爱基金等慈善资源,为困难罕见病患者提供最高10万元/年的资金援助,同时通过医务社工开展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及生活帮扶等综合服务。
据悉,深圳医保局将落实深圳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要求,提高“深圳惠民保”罕见病高额自费药品最高保障额度至60万元,动态扩大罕见病专项保障药品范围,做实做细罕见病综合保障服务试点项目,鼓励其他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援助等市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更加完善、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罕见病用药保障体系。
罗湖国有公共物业集约利用预计节省8亿元
深晚记者获悉,广东省委改革办此次遴选出的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中,“深圳罗湖推进国有公共物业集约利用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亦成功入选。
罗湖区绘制了全区近700处区属物业信息“一张图”,首创“系统集成式”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10条具体改革举措。
罗湖区通过服务空间亲民化“微改造”,以现有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融合街道文体中心、长者服务中心、托幼中心、社区图书馆等载体,有序归并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已建成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83个、托育点5个。
在政府提供场地、保障一定公益活动时间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方式择优挑选第三方市场主体,对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进行投资建设和改造,目前已推动东晓、笋岗、南湖、黄贝等4个街道综合文体中心的社会化运营。
罗湖区在推进学校停车场、体育场错峰共享公共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零星边角地块及挡墙空间,完成8处桥下空间改造利用。
改革项目预计2025年可直接减少财政资金投入7000万元,释放7500余平方米服务空间;未来五年内国有公共物业财政投入预计将节约超8亿元。
2025年,罗湖推出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2.0版本。围绕“经营城区”理念,提出19条改革举措,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区域国有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善育经验走向全国
深圳优秀善育代表赴多地传授经验
深晚记者昨日获悉,深圳市计生协“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以破解0~3岁婴幼儿照护难题为核心目标,在科学育儿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深圳获得认可,还走出深圳,向市外省外其他地方传播经验。
据悉,去年市计生协受中国计生协委托,编写了面向全国4000余个“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点的指定教材——《亲子活动指导手册》和《入户指导手册》,推广了深圳的实践经验。2024年,受中国计生协邀请,深圳选派多名优秀善育指导员代表,先后赴广州、漳州、西安等地,为计生协干部和亲子服务辅导员开展培训,分享项目经验与实践成果,助力全国善育服务水平提升。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全市善育指导师47名,初级善育指导员192名,中级善育指导员27名,形成了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的核心力量。全市建立108家“向日葵亲子小屋”,累计开展亲子活动5000余场次,服务超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