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1日,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实了十年的军衔制。从此,部队军官改称军队干部了。与称呼一起改变的,是军队干部们领取工资的依据和方式。
从1955年到1965年,部队军官与地方干部领取工资的方式是两条线。地方干部比较简单,按照每个人评定的行政级别领取工资;部队军官按照军队的职务和军龄领取工资。如同两条铁轨上跑的火车,相互不搭界,自成一体。
1965年,军队干部没有了军衔,虽然职务和工龄没变,但工资领取的方式开始与地方干部并轨,这就是当年所谓的“行政级别套改”。
行政级别套改对部队的干部关系很大,因为这是军队干部工资变化和个人待遇的关键。行政级别套改高了,可以多领工资增加收入;行政级别套改低了,工资就可能领的少了影响收入。
所以军队干部在套改行政级别时,大家都很心焦,都盼望着上级能够拿出一个使大家都满意的套改政策,至少不会减少自己的工资收入和级别待遇。
军队有关部门也是按照比较科学和公平的方法,参照军队干部实行军衔制时领取工资的平均水平,制定了套改行政级别的政策:同一职务的套改行政级别时,一般不能形成两级以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担任同样的职务,在行政级别套改时,最多相差一个级别。
比如按照当年团级干部来说,就可以大概齐明白行政级别套改的基本政策了。团级干部在实行军衔制时,一般情况下,准团和副团级别的大多都是少校,正团级别的大多数都是中校。行政级别套改后,少校一般套改行政级别14级或15级,中校一般套改行政级别14级或13级。少校没有低于16级的,中校没有高于12级的。
有了军衔和职务作为参照物,军队行政级别套改工作就比较容易展开了。当年部队在套改时流行过一句话“就高不就低,关键看资历”。所谓“就高不就低”,就是部队干部行政级别尽量往上靠,比同级地方干部基本高出一个级别;所谓“关键看资历”,就是曾经同样是一种军衔一样职务,但参加革命时间不一样,早期参加革命的就会比晚些时候参加革命的,行政级别相对会高些。
比如同样是团级干部,同样是中校,军衔制没有取消前,他们二者工资的差别就是“军龄补贴”。取消军衔制后,资历低的可能就是行政14级,资历高的可能就是行政13级。但都不会低于行政15级和高于行政12级。
到了1965年6月,军队干部行政级别套改工作基本完成。全军干部统统按照行政级别工资制领取工资,军队与地方工资开始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