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痛苦的感受,包括但不限于悲伤、愤怒、焦虑和抑郁等。这些心理上的状态,既有来自人体内部造成的不平衡,也有来自外部环境带来的刺激与负反馈。

总而言之,痛苦是一种令人难受的不适应的状态,不仅仅只是表现为心理上的排斥与不适,同时也消耗着自身的身体能量。与快乐、轻松相比较,悲伤、愤怒、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如果持续存在,对身体机能与心理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如果轻松愉快的感受带给人以建设性成长,那么过度的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则属于破坏性情绪。究其原因,可概括为生物学、社会学与心理学三大因素。



1.生物因素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有杏仁核与海马体。有关实验证明,当研究者对动物的杏仁核进行刺激时,动物会出现明显的逃避退缩或愤怒攻击的反应,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人类身上。

尤其是严重焦虑的人群,杏仁核常常会因为外界微小的刺激而过度激活,使得个体表现出与现实情境不相符合的焦虑反应。而海马体负责学习与记忆,对外界环境带来的刺激所造成的负面体验,只要足够强烈而频繁,就会由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

另外负责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浓度下降,多巴胺水平不足等同样会造成各种情绪问题。由此可见,病理性的情绪异常通常具有生物学基础,并不是纯粹的心情不好。



2.社会因素

可以说一个人的痛苦,除了身体上的病痛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外。其它任何的痛苦,都来源于自身的认知与价值观。

个体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会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是社会评价体系,即一个社会里的法律规范与道德准则。另一套就是个人的自我评价体系,即个人对外部环境的看法和对自身的要求与评价。一旦两套体系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个体又无法倾向于选择其中一个评价体系来评估自己,就会产生痛苦。

把社会评价体系放在首位的人,会变得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与他人的看法,如此就等于把自身情绪的决定权交给社会及他人。纵观那些轻松自在的人,都是在保证不触碰社会规则的底线的同时,更多的是运用个人的评价体系,以平衡内在的状态。



3.心理因素

敏感多疑、谨小慎微、追求完美的人格素质与偏差的认知,会带给人以更多的负面情绪。人格特质其实也有着遗传方面的生物基础,具备这些特点的人,对情绪问题会显得较为敏感。

而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负反馈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负面认知模式。久而久之,个体对负面刺激带来的感受会逐渐放大,而正面刺激带来的感受逐渐缩小。

这就会导致个体在成年以后,形成固定的负面认知模式。与正面的反馈相比,负面的评价会更容易调动个体的情绪,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综上所述,一个人会产生焦虑、抑郁等痛苦的感受,除去实实在在的病痛与生物因素外,剩下的都是认知与价值观的问题。对于生理上的痛苦,我们需要通过解除生理病灶来消解情绪的困扰。而对于认知上的痛苦,我们就要纠正认知偏差,更换认知模式才行。



负面的认知模式,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而正面的认知模式,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情况。

例如同样是数学考试取得九十分的成绩,对于同学小张来说是非常满足的,而对于同学小李来说却不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客观事实一样,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与评价,问题就出在认知模式上。

这就好比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有些人第一眼看到的是水的部分,而另一些人则关注的是空的部分。看到半杯水的人,相当于用正面的认知模式,对客观事件作出积极的评价。也可以说是放大美好的一面,缩小糟糕的一面。

而看到半杯空气的人,用的是负面的认知模式,就难免对客观事件作出消极的评价。可以视为放大事物的缺点,而忽略其优点。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觉得人生就如杯子里的水,实实在在,充满了意义与价值。而有的人则认为人生就像杯子里的空气,一切都是虚无,毫无意义与价值。



因此,能够真正解除一个人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痛苦,除了解除生理上的病灶与生物因素外,还得建立起一套正面积极的认知模式,以及对身心有益的自我评价体系。

作为个体,不得不遵守社会规范,也没法避免他人的评价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但千万不要揪着负面的评价不放,更不该放大挫折本身。将认知模式调整到积极且自信,那么痛苦的状态就会持续淡化,直至消退。与此相反,轻松愉快的感受,将如约而至。

作者|蔡银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