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英魂寄千万雄鹰翱翔神州,
尽智魄载十亿慧芯呼唤华夏。
——《国务院给予江上舟同志挽联》
01
前沿导读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经济学家兼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访谈中指出,在美国对华进行新一轮的制裁之后,中方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在关键的材料上面对美国进行出口限制。
并且罗奇预测,如果美国继续对中国企业进行不合法的打压,那么中国企业的报复性政策将会继续扩大,因为中国的手里掌握着多个“王牌产业”。
02
产业反制裁
在美国出台了对华企业的制裁清单之后,有大约140家中国的相关实体被美国单方面切断了与国际贸易的产业链合作,这是美国近几年来,第三次大规模的对中国企业进行无理由制裁的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还宣布在2025年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硅片、多晶硅、钨材料等产品上增加关税,以此来让中国出口的芯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失去竞争力。
在美国颁布了新的制裁措施之后,中方对此进行了严厉的回击,对镓、锗、石墨等制造材料实行对美的出口限制。中国的反击方案,直接打击了美国在军工和能源产业的供应链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卫星、红外技术、锂电池等产品。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信息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主要供应国家,并且美国的镓锗材料有超过50%的数量都是从中国进口而来。
自从1987年以来,美国将轻资产转向国际领域,本土的企业主要发展重工业和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所以美国在此之后就停止了对于镓材料的开采。这些半导体制造的材料,美国以进口的方式从亚洲和欧洲的部分企业当中采购。
在产业分析的调查报告指出,如果美国进口的镓材料按照数量比例进行划分,那么日本企业的供应数量占比为26%,其次是中国企业占比21%,然后是德国企业占比19%,剩下的是一些较为零散的供应企业。
而全球90%的镓材料开采,都来源于中国市场的供应,并且中国企业在提纯技术上面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从产业上面进行宏观的分析,中国的材料资源已经与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深度绑定,美国在打压中国技术的同时,也对美国的芯片产业造成了经济损失。
中国企业可以将锗元素的提纯成本控制在500美元/公斤,而美国需要自建锌冶炼副产物提取的技术生产线,其提纯技术的成本高达3000美元/公斤。
美国企业曾经尝试用磷化铟来替代砷化镓材料,但是其电子迁移率(5400 cm²/Vs)虽高,但击穿电场(0.5 MV/cm)的效率仅为氮化镓的1/6。如果强行用磷化铟材料替换掉曾经主流的砷化镓,那么会导致射频器件寿命缩短40%。
在整个芯片的制造产业链当中,基础材料环节占据了总制造成本的20%左右。而如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市场规模已经来到了45亿美元以上,中国在其中占据了30%的市场规模。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去年年底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在镓、锗材料上面对美国市场进行出口限制,这可能会对美国的产业经济造成大约34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并且还会引发国际产业链的蝴蝶效应,造成产品价格的剧烈动荡。
03
产业依赖
美国经济学家罗奇,还就中美两国的科技战发布了中立的看法,其认为美国的政策官员陷入了一个严重误区,认为只有中国企业需要依赖美国的技术发展,而美国不需要依赖中国企业的任何帮助。
可真实的情况却是双方之间互相依赖,并且依赖的性质非常相似。
中国有着强盛的制造业基础,可以制造出许多性价比高,并且各方面水平优质的产品。美国许多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产品很是看重,甚至中国的产品已经成为了许多消费者的生存保障。
而美国的制造商拥有先进的科技产品,这些产品需要通过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进行销售盈利。中国的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这里不但有着许多热爱科技产品的人群,而且还有着许多可以合作的优质中国企业。
由于美国近些年不断的对进口中国产品增加恶性关税,这导致了许多中国企业将产品转移到加拿大、韩国、印度、德国等其他国家的市场。
而美国商品的贸易逆差总额在近些年当中持续走高,这就相当于美国对华施加的额外关税,最终还是由美国的企业和本土消费者进行承担。
往期经典回顾:20万+阅读量
往期经典回顾:40万+阅读量
往期经典回顾:100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