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一直在偷偷涨?

现在我国的肥胖人群越来越多,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肥胖率将达到70.5%。

其实很多“长肉习惯”都藏在日常细节里!我们总结了10个会悄悄让你变胖的“坑”,附赠破解方法!

赖床不吃早餐

身体空腹“开机”

生活中喜欢赖床不吃早餐的人很多,有人甚至认为“每天少吃一顿早餐没啥大不了的,顺便减肥了。”

可现实却是:不吃早餐往往会让人更容易胖!

早餐空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身体热量不足会进入“省电模式”,长时间的空腹,很容易让人在开始进餐时暴饮暴食,也更容易倾向于选择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进而导致全天热量摄入更高,让人长胖。

202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生活方式,会诱导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胆固醇的过度吸收,从而让人更容易发胖,增加患代谢疾病的风险。

破解招数每天规律吃早餐,最好8点之前吃完。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表明,早上8点之前吃完早餐,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早餐时间每多推迟一小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将升高6%。

吃饭5分钟

“闪电干饭人”

有些人为了节约时间,吃饭几乎不怎么咀嚼,三五分钟就解决一顿饭,堪称“闪电干饭人”!

进食速度对体重有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感知胃肠发出的饱腹信号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如果吃得太快,即便已经吃饱了,但大脑还没来得及发出“吃饱了”的信号,嘴还会继续吃,很可能造成进食过量。长此以往,就会增加长胖的风险。

一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上共纳入了8982名工人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快速进食者患超重的风险是慢速进食者的2.92倍。

并且,《营养与营养学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表示,吞咽食物前增加咀嚼次数有助于控制食欲,减少进食量,进而有助于控制体重。这就意味着,不想长胖得要细嚼慢咽,慢点吃饭。

破解招数:慢点吃饭,每口尽量咀嚼约20下,控制在七八分饱。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用餐时间为15~20分钟,午、晚餐用餐时间为20~30分钟。

“电子榨菜”配饭

不知不觉吃更多

不少人偏爱刷剧这类“电子榨菜”,没有它吃饭都觉得缺了点啥,有了它碗里的饭更香了。眼睛盯着屏幕,手往嘴里塞饭,一勺接一勺,根本停不下来。

吃饭沉迷剧情,不仅会让人“食不知味”,还容易忽略饱腹感,一口一口吃过量,不知不觉就吃多了。长此以往,难逃一胖!

有研究也证实了这件事,一项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联合团队的研究,共招募了62名成年人进行观察测试,实验对参与者“没有分心”“使用智能手机”“阅读印刷文本”三种状态下的用餐行为、用餐量以及热量摄入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杂志的情况下进食,总卡路里的摄入量增加了15%,脂质的摄入量更高。

破解招数:专心吃饭,别看手机、电视,感受食物的美味。如果实在摆脱不了“电子榨菜”,那就给每餐先定好量再进食。

先扒拉米饭后吃菜

小心变成“大腹”之人

吃饭时先吃主食,这种“碳水优先”的吃饭顺序,正在让你悄悄的成为“大腹”之人。

每一餐的吃饭顺序很重要,如果经常先吃主食不仅饱腹感不强,还不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进而让人容易长胖。而先吃蔬菜饱腹感强,还有助于控制食欲,餐后血糖也更平稳。

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曾做过相关的研究,比较了第一口吃的食物(蔬菜、肉类、主食,还是混着吃)对我们身体血糖、胰岛素、饱腹感等的影响。16名受试者按随机顺序食用5种实验性等热量餐,包括63.2克大米煮的米饭、100克去皮鸡胸肉、180克小白菜。

第一种:先吃菜,10分钟后吃肉和饭。

第二种:先吃肉,10分钟后吃菜和饭。

第三种:按菜、肉、饭的顺序进餐,彼此间隔10分钟。

第四种:菜、肉、饭混在一起吃。

第五种:先吃饭,10分钟后再吃菜和肉。

结果发现,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都能让餐后血糖反应减弱,避免血糖大的浮动;但第二种对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帮助不大;第三种饱腹感最强,且胰岛素峰值最低、血糖波动也最小;第五种餐后血糖反应最高,胰岛素波动最大。总体来说,先吃蔬菜的2种吃法(第一种和第三种)比其他3种吃法更有利于餐后血糖的稳定。

破解招数:先吃青菜,然后再一口肉类一口米饭的吃;或者事先预留出来一小部分蔬菜和肉类,其余的按照先蔬菜再肉类的方法进食完成之后,再将事先预留出来的那部分食物和米饭一起吃。





资料:新华社

编辑: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