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韩玮烨、梁秀杰 编辑 | 刘玉娇 责编 | 韩玮烨
活着就意味着必须要做点什么,请好好努力。
——村上春树
“乐乎不是还活着嘛!”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罗意和乐乎团队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在充满挑战的2024年,乐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韧性。尽管在大的成绩上,比如新增房间数量,乐乎的表现并不算亮眼。但在行业整体低迷、许多同行选择躺平的背景下,乐乎依然在积极地寻找行业机会,并果断出手。正如罗意所说:“活着,就是我们的成绩;而未来,我们会活得更好。”
作为租住行业公认的实干家和敢于直抒胸臆的创业者,罗意始终坚信,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机遇。
第50期火花谈,睿和智库创始人韩玮烨对话乐乎集团创始人&CEO罗意,探讨了乐乎在行业寒冬中的生存之道、未来战略以及对租赁住房行业的深刻思考。
租赁住房市场
正在经历体感“寒冬”
韩玮烨:随着更多地保租房项目入市,部分城市租金下行、项目空置率上升、爬坡期拉长的压力越来越显著,大家普遍认为住房租赁行业越来越卷了。乐乎如何看待近两年的市场表现?
罗意:住房租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体感上的“寒冬”。
从2024年市场表现来看,这种感受尤为明显。全年只有7、8两个月能够达到传统意义上的旺季水平,这与往年的市场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
过去,租赁住房市场淡季通常只有两个月,主要集中在春节前一个月和春节所在月份;平季大约持续四个月;而旺季则长达六个月,从3月一直延续到10月,市场表现相对稳定且活跃。
然而,2024年的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仅从乐乎来看,淡季延长至四个月,1、2、11、12月都在渡劫。旺季则仅集中在7月和8月,热度接近往年水平,而剩下的六个月都表现为平季。整体来看,市场需求和热度均不及往年。
而市场压力的来源,不能单纯地归结于保租房供给量的冲击,需要结合具体市场来分析。
比如,对比上海和北京市场,上海在保租房供给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数据支持,如供给面积、主体、盘量规模以及项目品质和区位等详细信息,保租房集中供应量较大,对市场影响也更为直接。
而北京市场的保租房供给量相对较少,目前仅有少数纯集体项目逻辑,如海淀东升和怀柔部分项目,其他大多仍处于潜在供给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冲击。
因此,我们认为北京住房租赁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需求端的变化,而非供给端的冲击。
韩玮烨:在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乐乎如何做到“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罗意:在疫情结束的时候,大家普遍对市场有非常乐观的展望。但现实情况却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体感上,我们确实正在经历一些压力。
从数据来看,2024年12月乐乎北京整体出租率为91.7%,虽然相较于其他行业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接近四个百分点。这一下滑还是在我们团队内部高度警惕、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并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已经感受到2024年的“冬天”格外漫长,市场复苏之路比预期更加艰难。
这也让乐乎在发展上更加谨慎。2024年乐乎仅增加了2000余间房源体量,对比往年1万左右的增长来看,也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在市场很活跃,但的确是看得多、谈得多,出手的非常少。
另一方面也有个很现实的困境,投资人不愿意投资。以前北京市场很活跃的个体投资人,也就是二房东,在这个周期里,大家都在观望。哪怕是好项目,也不愿意投。
中资产的未来
打破刚兑,转向浮动底租
韩玮烨:面对空置和租金下跌,中资产的利润空间再一次被挤压,中资产还有未来吗?
罗意:未来中资产,依旧是避不开的。很多资产很难以出售的方式在市场上流通,多数的还是要出租的。但当前中资产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周期性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租赁和不动产运营本质上都是周期性生意,但很多的从业者在市场高点获取资产后,遭遇经济下行,导致租金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形成了“倒挂”。
二、整个链条的风险全部集中于承租方(运营机构)。在中资产模式下,上游业主通常要求刚性兑付底租,而承租方则要承担以下风险:
监管的风险:项目可能因政策变化或审批延迟而延迟开业,甚至开不了业,导致前期投入无法回收。
市场风险:经营过程中来自市场需求波动、竞争加剧等不确定性。
三、行业本身坪效低。租赁住房行业本身利润空间有限,承租方却不仅要承担市场风险,还要支付上游刚性兑付的底租,此外,周期性风险(如经济波动、政策变化)也会对利润造成冲击。
四、规模化带来的效能衰减。一方面,规模扩大后,管理复杂度增加,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则是执行效率下降。老板远离一线,业务员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抬高成本,例如虚报费用或工程部分的“跑冒滴漏”。因此许多个体老板通过少量包租能够盈利,但一旦规模化,效率和利润反而下降。
综上,我认为其实包租不用谈之色变,但确实需要找到相对可靠的方式。
目前两种情况下,乐乎还会推动包租:一、显性低底租,通过直接降低租金,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核心地段的核心资产。认周期论的人认为,核心地段的核心资产以合理的价格拿到手上,如果周期适当延长,还是有机会。
韩玮烨:未来公寓赛道的中资产模式会向哪些方向转型?
罗意:我认为要“打破刚兑,转向浮动底租”。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业主与运营机构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并根据实际收益进行分成,具体实现方式包括:
一、浮动底租:租金金额根据市场表现动态调整,经济好时租金上涨,经济差时租金下降。
二、收益分成:业主与运营机构按照约定的比例分享项目收益,实现利益绑定。
三、合作平台:业主与运营机构成立合资平台,共同投资、共同运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打破刚兑,转向浮动底租,建立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机制,不仅能够缓解承租方的压力,还能激发业主的参与积极性,让业主与运营机构形成更紧密、健康的合作关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现在正是比拼耐力的时候。可以看到,聪明的人已经在接受新模式,不接受的人市场会教育他,我们只需要制定自己的投资机制。
包租是收益权投资的一种形式,我们不做过于激进的预测,但可以通过相对理性的、合理的交易条件转向新的模式。事情还是要做的。
回归居住本质
提升品牌识别度
韩玮烨:大家普遍强调向轻重两端转型,其中风险低、利润相对有保证的轻资产也越来越“卷”,乐乎如何持续被选择?
罗意:作为行业里最早从事轻资产运营的公司之一,乐乎已经成功将业务规模拓展至几万间房源。然而早在2021年年中,我们就在反思一个问题:十年后,凭什么我们在轻资产市场上还有生意可做?
在多年实践中,乐乎为二房东做纯运营,发现纯粹的轻资产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低附加值下的甲乙方博弈、商业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长期提供的偏标准化运营服务,可能会导致差异化竞争力不足。
基于此,乐乎从2021年就开始提出了“投资拉动”策略,即「F+EPC+O」商业模式(投资管理+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管理)。
今天的轻资产模式,已经与当年有了很大区别。我们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运营服务,而是通过投资驱动,深度参与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一方面,我们成立了专业的资管团队,作为GP(普通合伙人)帮助LP(有限合伙人)购买资产。虽然这一模式在形式上更接近重资产,但在实际交易中,我们仍然扮演管理者,即专业服务商的角色,既不直接出资,也不承担负债。
我们也在继续推动基于收益权的包租项目,比如推动投资人去做一些显性低底租项目。同时积极尝试创新模式,例如与业主方成立合资平台,不承诺刚性兑付底租,而是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方式实现双赢。
同时也直接投资部分项目,并在投资完成后要求加速回收,最终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将资产归还给业主。这种方式既降低了长期持有资产的风险,又为业主和投资方创造了价值。
乐乎将自己定位为行业服务商,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租赁住房,并帮助业主和投资方实现收益最大化。但在不同场景下,我们的参与深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在资产层面来看,乐乎的模式确实是“轻”的——我们不直接持有资产,也不承担资产的市场波动风险。然而在服务层面,我们的参与确实是“重”的——从资产获取、项目研测到与主管部门沟通纳保,再到整个项目的营建和运营,我们都深度参与。
尽管我们在形式上仍然以轻资产为主,但在服务的内涵上,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轻资产模式。
韩玮烨:租赁住房的产品迭代,还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罗意:我认为要更多地回归居住的本质。
在当前沉闷的市场、社会环境下,乐乎更加注重回归居住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花哨的设计,专注与提升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比如,乐乎的主品牌色是绿色,乐乎公寓酒店品牌也越来越倾向于森系风格,使用大量的绿色元素,为租客营造自然、清新的居住环境。在产品设计中,避免过于复杂或华而不实的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让租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另一方面,希望乐乎更有自己识别度。乐乎只是众多的租赁企业当中的一员,品牌识别度是脱颖而出的关键。为此乐乎通过“慢下来”的策略,专注于打造“小而美、品质化”的精品项目,提升品牌的识别度和影响力。
物联网、智能化,其实已是行业里面的标配。我反倒是觉得融入我们对品牌的情感,为租客提供更有温度的体验,能够打造更具识别度和情感温度的租赁住房品牌,让公司可以更加持久的发展。
结语
“佛度有缘人。改变不了市场,只能改变自己。”
2025年的租赁住房市场依旧充满了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乐乎在行业寒冬中展现出的韧性,不仅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证明,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通过打破刚兑、回归居住本质、提升品牌识别度,乐乎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和行业生态的优化,乐乎将探索更多创新路径,为租客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体验,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正如罗意所说:“活着,就是我们的成绩;而未来,我们会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