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将用三年左右时间持续推进执行工作规范提升。 IC供图

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深化交叉执行、规范执行工作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介绍,近年来,打击失信和规范执行齐头并进,助力激发市场活力。在2024年失信名单人数实现十年来首次下降后,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同比继续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失信名单人数延续了2024年的负增长趋势。人民法院通过积极作为,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助力。

  用三年左右时间持续推进执行工作规范提升  

此外,黄文俊还介绍,财产变现效率提升,为提振消费提供新选择。一季度,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量9.82万件,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成交率64.54%,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呈现“双升”态势,反映出随着国家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财产变现处置工作效率提升、效能释放,为稳市场、促消费提供更多增长动能。

黄文俊称,近年来,执行工作取得了新发展、新成效,但是,相较于人民群众的期盼,依然存在有差距、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其中,执行规范化的问题尤为重要,既是基础性,更具有整体性,是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针对上述问题,黄文俊称,最高法院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持续推进执行工作规范提升。初步打算是,第一年进行重点问题排查整改,各地执行部门自我检视、对照规范、找出问题、立行立改;第二年进行规范创优活动,先进带动后进,优秀带动薄弱,比学赶帮超,创造形成依法执行、规范执行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第三年落实监督强队伍,以更加健全的执行制度、更加规范的执行行为、更高素质的执行队伍,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执行获得感和满意度。  

  交叉执行推行一年半 执行到位金额近1600亿  

黄文俊介绍,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近30万件,取得实质进展或化解近1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将近1600亿元。

黄文俊介绍,交叉执行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执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近年来执行工作的重点,备受社会关注。推行一年半以来,人民法院通过交叉执行化解了许多重案、难案、骨头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逐步成为执行条线常态化、长效化的日常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近30万件,取得实质进展或化解近1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将近1600亿元。

黄文俊称,今年最高法院将进一步着力案件化解。交叉执行的目的是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以最高法院执行局为例,今年1月,专门启动了交叉执行攻坚“双百”涉民生案件暖冬行动,聚焦200件小标的涉民生、涉执信访和带财终本案件,发挥引导作用,努力将交叉执行的效果百分之百的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黄文俊还介绍,最高法院执行局借鉴法答网、案例库在统一法律适用、强化条线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归结和整理了交叉执行工作中的关注点、疑惑点,编发交叉执行问答,回应关切,指导实践。第一批解决的问题包括案件发现、追责问责、奖励激励、信访处理、立结案要求、程序衔接等内容。  

  因拒不执行致申请人自杀、自残的,加大打击力度 

黄文俊介绍,最高法院将加大力度打击严重破坏执行秩序的拒执行为。因拒不执行致使申请执行人自杀、自残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等情节特别严重的拒执行为,依法加大打击力度。

黄文俊介绍,去年以来,黑龙江、江苏、江西、云南、陕西、新疆等地政法机关组织开展了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专项行动。十年来,移送拒执犯罪案件12.1万余件,追究刑事责任3.7万余人,拒执行为得到有力震慑。但相对于庞大的执行案件数量而言,相对于不少案件因规避执行、抗拒执行难以执行而言,打击拒执犯罪还存在效率不够高、规范化运行还有距离等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最高法院将着力在以下方面强化打击拒执工作。

第一,进一步提升打击拒执精准性。被执行人为了抗拒执行,常常在诉讼开始后就转移隐匿财产,导致判决生效后无财产可以执行。对这些行为,可以根据司法解释规定,依法予以调查,要求其执行而拒不执行的,可以认定其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加大力度打击严重破坏执行秩序的拒执行为。对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公证等方式妨害执行,聚众冲击执行现场,以围攻、扣押、殴打等暴力方法对执行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因拒不执行致使申请执行人自杀、自残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等情节特别严重的拒执行为,依法加大打击力度。

第三,强化对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的综合防治。一是强化立审执衔接配合。立案审判阶段,通过对当事人自动履行提示、拒不履行法律后果的风险告知,促进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二是灵活采用非刑事的执行强制措施。通过依法纳入失信、限制消费、限制出境、罚款、拘留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促进执行。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发自北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