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清诗时代和现代贴近,所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自然给人感觉是比不上唐诗了。但其实,清诗也一样有精华和经典。

01

《过苏禄东王墓》

清 · 顾炎武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触景生情而引发追思乃人之常情。既有对过往的怀念,更有对未来的期许或者感慨。尤其是在拜谒或者瞻仰上坟的时候。

站在那片静谧而庄严的墓地之中,四周是岁月雕琢的石碑与青苔覆盖的小径,每一步都踏出了沉重与思绪万千。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这些沉默的守护者上,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给予逝者以宁静,给予生者以慰藉。

墓碑上的文字,有的清晰可辨,记录着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故事;有的则已被风雨侵蚀,字迹模糊,如同那些逐渐淡出记忆的脸庞,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人,因为时间从不为任何人停留。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远处花草的香气,也似乎带走了几分哀愁,让人心生一丝释然。

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还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每一次鞠躬,每一次静默,都是对过往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一份坚定承诺——要活得更加精彩,不负韶华,不负那些在天之灵殷切的期望。

离开时,回望这片沉睡的土地,心中既有不舍,也有释然。或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不断的告别与前行中逐渐显现。

只有带着对过去的怀念,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继续踏上人生的旅途,用行动诠释着爱与希望,让每一个当下都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02

清朝诗人顾炎武在途经山东德州,拜谒苏禄东王墓的时候,有感时局变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过苏禄东王墓》,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叹,还有对往昔辉煌岁月的追忆及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丰碑遥见炳奎题”,描绘了苏禄东王墓前石碑巍峨,碑文熠熠生辉,仿佛仍在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尊贵。

尚忆先朝宠日殚”,则透露出对昔日朝廷厚待苏禄东王的追忆,那段宾主尽欢的历史,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寻觅。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描绘了墓前有人世代守护,清扫祭扫,文人墨客亦常来此凭吊,车轮马蹄声不绝于耳,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异国君王的尊敬与怀念。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借自然景象寓言世事变迁,九河波涛汹涌,象征着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而曾经的繁华城池如今已成废墟,只有仙鹤在此栖息,一片荒凉。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顾炎武以郯子求知的典故自喻,表达了自己在苏禄东王墓前驻足沉思,对中原大地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的深深忧虑与迷茫。

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得整首诗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关怀。



03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清学开山之祖。初名绛,清兵入关南下,为了表达对文天祥门生王炎午品格气节的崇敬,更名为炎武。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南下席卷中原。

次年,满清铁骑越过长江,长驱直下,蹂躏江南,所到之处,遭到民众奋力抵抗。

时代的劫难,使顾炎武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清的洪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这句话依旧在今天,成为了凝聚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最后,包括其夫人和胞弟在内的昆山军民,守城抗敌,以身许国。这些志士仁人,在刀光剑影之下,谱写了一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歌。

同时也因为这样,在抗清活动失败后,顾炎武选择了一条充满坎坷的漫长曲折之路。他终身不仕清朝,在此后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他心藏家破国亡的沉痛,胸怀救国济民的理想,北上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途中始终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考察各地历史、地形、风土、人情。边走边读,成了顾炎武游历生涯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济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顾炎武无愧此誉。



04

这首《过苏禄东王墓》就是其游历到山东德州时候所作。以苏禄国东王访问中国、明永乐帝为之营坟为背景写下的,把对明朝与苏禄国友谊的礼赞凝于笔端,联系到当下,他对清朝强压下这些明朝遗民们的前路深感迷茫。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17年),苏禄国三王曾率眷属及侍从340人,远渡重洋访问中国,受到明朝永乐皇帝盛情款待。

在回程途经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永乐皇帝派礼部郎中带祭文赶赴德州,以藩王之礼安葬东王,还赐谥“恭定”,并亲撰碑文(苏禄国东王墓)。东王病逝后,其长子回国继任王位,王妃和另两个儿子就留在德州守墓并定居。

明成祖朱棣赐祭田238亩,并免除赋税徭役,同时从历城县迁来夏、马、陈三姓回族居民供其差役,后裔由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守陵村落——北营村。



05

顾炎武这首《过苏禄东王墓》拜谒诗,道尽悲叹,人生低谷迷茫该怎么走?

这首诗以历史的沧桑映照出人生的无常,那深沉的悲叹,仿佛穿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个在人生低谷中徘徊者的心弦。诗中不仅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更有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引人深思,当人生步入低谷,前路茫茫,又该如何寻觅那一丝光亮?

或许,正如顾炎武在诗中隐含的坚韧与不屈,面对困境,首要的是保持内心的清醒与自省。在迷茫中不迷失,于低谷中不失志,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那些曾经辉煌又历经风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告诉人们,每一次跌倒都是重新站起的开始。

或者,不妨将这份迷茫视为生命给予的一次深刻体验,一次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契机。在低谷中,有机会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审视自己的方向与追求。正如破晓前的黑暗最为深沉,而一旦曙光初现,便是新生的开始。

所以,当人生处于低谷,不妨以诗为镜,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继续前行。每一步坚实的脚印,都是通往更高处的阶梯。

顾炎武的悲叹,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激励着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灵魂,勇敢地走出阴霾,迎接属于自己的光明。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