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不少“公益养生”讲座的私域直播

在中老年群体中甚是流行

但有网友爆料

“公益科普”的背后其实就是卖货

有的是 价格昂贵的保健品

有的则是号称能调理身体的高价“食品”

有19楼APP网友就遇到了这样的事

家人花3000买了一箱来路不明的东西

而她在帮家人维权的同时

还深扒了这类直播群卖货的套路

19楼APP用户@菜籽**

上个月,我发现家中多了一箱名为**菌后方像保健品一样的东西,问了家人才知道,是老爸在某健康直播群买的东西。他还一直坚称这不是保健品,是平时随便泡泡吃吃的东西。

但我们作为旁观者一看,这就是个换了“外衣”,来忽悠人的、打着保健品食品擦边球的高价产品。先不说浪费钱,这没有保健品蓝帽子认证,自称是比益生菌还先进的什么菌产品,吃到肚子里万一真出事,谁会来负责?还不是自己难受。


好在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把这箱3000块的东西成功退货了。开帖跟大家扒一扒这件事,也希望大家如果遇到类似的事,和家人冷静沟通解决问题。

健康直播群套路:

1、无下限地宣称自己是健康公益直播,每天7点准时发私信让老人家进群听课。所谓的讲课专家更是宣称自己是自掏腰包花百万出书免费送给大家,只希望大家能身体健康(太能扯了)。一开始确实不卖货,客服(就是销售)还看似好心地每天私发健康科普知识点。这样一天天的直播,慢慢就让人卸下了防备。


2、听了一段时间的课,还真的会给你免费寄所谓的健康科普书。然后客服就会问你身体有没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如果你回复了他,接下来就是卖货了。


3、现在的卖货很容易迷惑中老年人的地方就是,客服会自导自演,感觉这些产品真的是中医专家给你一对一定制的,让没有医学常识的中老年人很容易陷入其中

客服会每天发很多所谓专家开会、备课、录节目的视频给你,然后跟你说,“你的情况我们都给专家看了,他说你很适合用***调理(就是客服卖的货)”


中老年人看到每天发的所谓定制的健康建议无不心动的,但只要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销售就是在瞎扯。没把脉,就凭回复的“湿气重、高血压”几个字,就判断出适合吃**进行调理?

而且这些视频也是第三视角拍摄的,画质模糊,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手视频了;而且都是几秒的视频,只为营造出一种专家很用心、客服在给你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的错觉。

5、如果到这一步你还是没下单,销售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给你洗脑,“教授说你很适合用这个调理,但还没看到你下单,是有什么顾虑吗?”然后然后,要么你就把他删了,要么你就下单了……


再来说说退款的方法:

1、联系销售,不要吵架(没有意义,还浪费精力),直接说要退货退款。

我的情况是销售同意退货退款的;如果你遇到不同意退货的,直接投诉消费者保护协会、药监局,如果直播群里有宣称医生身份的,投诉到卫健委。这类卖货大多有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甚至有非法行医的可能,投诉前做做功课,注意保留相关的截图证据

2、可以联系平台冻结钱款,防止钱货两空。

家人买的东西是顺丰送货上门,扫的快递小哥的码付钱。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付款方式,一定要马上联系顺丰,告诉客服自己遇到了传销,要求把钱先冻结在顺丰的账户顺丰回复说可以冻结7天,他们也会联系商家处理退款退货,快到解冻时间时他们会再电话问你是否处理妥当,这样能避免商家收到货不退款的情况。

3、退群拉黑。

退款完成了,记得退群和拉黑销售,因为就算退款了,销售可能还是会来卖货的,他还很绿茶地发消息给我爸,“叔叔,不要因为这件事跟家里人起冲突哦”,营造出一种比家人还关心你的感觉,其实还是为了卖货

当然,退了这个群,如果家人心态没有转变,还会有n个类似的群在等着他们。处理我这次退货的快递小哥说,这样的单他送过太多了,小区里有个大爷都是买这样的东西,“少说也有十几万了”。

自从遇到这件事以后,我在生活中特意留心了一下,现在这类忽悠中老年人的套路还是有很多呀……有人到小区里大喇叭喊,免费坐车去**地听听健康讲座,结果有邻居爸妈就被忽悠装了好几千的不知名净水器。

中老年人追求健康是好事,但现在网上信息太多了,很多人是没有办法分辨真伪的。买回来很多所谓对身体好的东西,钱是小事,万一身体越吃越坏了,没人会来负责的。

所以,如果家人真的被忽悠了,也不要和他们吵架甚至对立,耐心一点解释,总会解决问题的。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帮帮团提醒, 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物, 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尤其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谨防虚假夸大宣传行为,更不能将保健食品用于治疗疾病。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可以减低健康风险。若消费者不懂识别或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健康风险或经济损失。科学选购和合理食用保健食品至关重要。

一、认准“蓝帽子”标识


保健食品须经国家食品监管部门注册或备案,产品包装上应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备案号(如“国食健注G/J+年份+4位顺序号”“食健备G/J+年份+行政区域代码+6位顺序号”)。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产品注册或备案信息,核实真伪。

二、认清标签信息


产品名称、原料、功效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方法及用量、保质期等信息应完整清晰,消费者依据其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等关键信息,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三、防范虚假宣传


消费者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商家在推销中声称产品可治疗疾病、使用“根治”“快速见效”“永不复发”等功效断言均为虚假宣传;二是警惕非官方举办的“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会销形式推销产品;三是警惕伪造“科研机构认证”“国际专利”等虚假资质,相关信息需通过主管部门核验;四是谨防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

四、警惕直播带货


AI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虚假夸大宣传情形更隐蔽、更难辨真伪,消费者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慎防直播间利用“专家义诊”“患者案例”“限时秒杀”等营销话术诱导冲动消费。若发现直播带货过程中使用医生、专家等形象,或通过AI技术虚拟数字人及公众人物形象或配音来虚假宣传及推销产品,请及时取证并举报。

五、选择正规渠道


优先选择正规药店、商超等正规经营场所或经备案的线上官方平台购买,其他网点购买时需注意查看店铺资质证照,核实经营范围是否包含“保健食品销售”。避免通过无资质微商、私人渠道购买,拒绝通过私人转账、第三方链接等非正规渠道交易。

六、树立科学认知


均衡饮食、作息规律、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根基,保健食品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但不能代替正常膳食。在营养需求需要补充或身体特定状态下,消费者要根据自身健康状态选择适宜产品,并按标签、说明书的食用方法及食用量要求食用;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遵医嘱。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以保健食品替代药物治疗。

七、妥善贮存产品


存放时应参照产品标签标注的贮存条件,如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潮湿或阳光直射等。开封后注意密封,按保质期食用,若出现异味、变色、结块等变质迹象,立即停用。建议消费者避免一次性购买过量的保健食品。

八、理性维护权益


购买时注意索要并保留发票、小票等消费凭证,若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评论区,很多网友分享了类似的经历。





有人说线下也有类似的卖货店。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19楼(my19lou)综合自19楼论坛、东莞市场监管


编辑:皮卡牛

审核:INN LUU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