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 “吃猪油的人,健康指数是吃菜籽油的人的 10 倍不止” 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惊掉了下巴。这听起来太颠覆认知了,毕竟在大家印象里,猪油一直被视为高脂不健康食品,而菜籽油则顶着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健康光环。这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咱得好好捋一捋。


猪油咋就成了 “坏分子”?

曾经,猪油可是家家户户厨房的 “宠儿”,炒菜、烙饼,那香味能飘满整条街。但上世纪 70 年代,一项 “膳食脂肪假说” 改变了这一切。这个理论宣称,饱和脂肪吃多了,血液里胆固醇就会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也跟着增加。猪油主要成分就是饱和脂肪,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厨房的 “C 位” 跌落谷底,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 “健康公敌”。

可后来研究却发现,这个理论的证据并不那么靠谱。2010 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饱和脂肪摄入和冠心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2017 年,《柳叶刀》的全球膳食研究更是指出,摄入较高比例饱和脂肪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反倒更低。这么一看,猪油好像被 “冤枉” 了。


猪油和菜籽油,到底谁更胜一筹?

从脂肪酸构成来看,猪油和菜籽油各有特点。

猪油:被误解的 “宝藏”

猪油里,单不饱和脂肪酸占大头,约 45%,饱和脂肪酸约 40%,还有 10% 左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就像个 “小卫士”,能降低坏胆固醇(LDL),提高好胆固醇(HDL),和橄榄油有着相似功效。虽说饱和脂肪酸一直被诟病,但适量吃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血管疾病,还能给高能量需求的人,比如工地搬砖的工人,提供稳定能量。而且,猪油里含有天然维生素 E 和 Q10,能帮细胞抗氧化,延缓衰老。


菜籽油:藏着小 “隐患”

菜籽油主要成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比高达 60%,其中 Omega-6 脂肪酸居多。Omega-6 脂肪酸虽是人体必需,但现在大家饮食里,它的摄入量严重超标,正常 Omega-6 和 Omega-3 比例应在 4:1 或更低,可实际却高达 15:1 甚至 20:1。过量摄入 Omega-6 脂肪酸,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另外,菜籽油在高温下不稳定,容易氧化产生醛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和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都脱不了干系。


这么对比下来,猪油和菜籽油谁更健康,还真不好说,得看摄入量和使用方式。

“健康指数 10 倍” 从哪来的?

所谓 “健康指数”,要从炎症水平、代谢健康、心血管风险、烹饪稳定性等多方面考量。

现代饮食中,Omega-6 脂肪酸摄入严重超标,猪油 Omega-6 含量低,在控制炎症水平上有优势。研究发现,适量饱和脂肪不会导致肥胖,过量精制碳水才是罪魁祸首,所以在代谢健康方面,猪油也不差。心血管风险上,猪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脂健康,而菜籽油高 Omega-6 比例可能增加炎症,对心血管不太友好。烹饪时,猪油烟点在 190℃-210℃左右,更适合高温煎炸,菜籽油高温易氧化产生有害物质。这么综合起来,说吃猪油的人健康指数是吃菜籽油的 10 倍,并非毫无根据。


那脂肪到底该咋吃?

适量摄入,别走极端

饱和脂肪适量吃不会致病,真正危险的是过量精制碳水和高 Omega-6 饮食。猪油可以吃,但不能敞开了吃,得讲究个平衡。就像吃饭,不能只吃肉不吃菜,啥都得适量。

多样化脂肪来源

别只盯着一种油吃,可以把猪油、橄榄油、椰子油换着用,这样能兼顾单不饱和脂肪和中链脂肪酸。同时,减少大豆油、玉米油等高 Omega-6 植物油摄入,降低炎症风险。


烹饪方式有讲究

高温炒菜,猪油更稳定,不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凉拌菜,橄榄油清爽可口,营养也不容易流失。

曾经被嫌弃的猪油,其实有它的闪光点;一直被追捧的菜籽油,也并非完美无缺。健康饮食不是简单地判定哪种食物绝对好或坏,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平衡点。下次做饭纠结用啥油时,不妨多想想这些,说不定能让家人吃得更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