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小长假,我主要忙两件事

一是刚带老妈从闽 浙赣皖四省自驾游归来,整理下24年以来的旅行照片

以前介绍我家新房时说过,我把楼梯间设计成“时光隧道”,从我出生起,重要时刻打印拍立得风格的照片挂墙上


最后一面墙“未完待续”,留给我未来的旅行照,每次长途旅行都放一张mark下


我23年2月解散公司,23年5月搬入新家,从23年6月的西藏之旅开始,环球旅行计划正式起航

过去1年多,我先后去过澳大利亚(塔龙加动物园+悉尼港全景)


香港(南丫岛)


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新疆(禾木村)


西班牙/葡萄牙


阿联酋(迪拜亚特兰蒂斯水族馆)


马尔代夫


东京(明治神宫)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


邮轮(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


北海道(天狗山夜景)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



闽浙赣皖(武夷山竹筏排流)


讲真,有钱有闲,感觉真好

我并不觉得空虚,也不会因持续旅行感到乏味,但前提是要 避免反复游玩“同质化景点”

地球上自然奇观有很多,但大多都能找到近似替代品,最典型的是大海、湖泊、草原、雪山,甚至很多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也都有平替

像普通的大海,长期生活在内地的小伙伴见了会激动万分 哇哇叫,但我现在看了没啥感觉,因为看多了,心理阈值不断提高,就提不起精神了

但如果有独特性,比如法国 蔚蓝海岸、冰岛 雷尼斯黑沙滩、墨西哥 坎昆海滩、 哈勃岛粉色沙滩、里约热内卢 科帕卡巴纳海滩, 别克斯岛蚊子湾或大溪地 博拉博拉岛的潟湖,那就会令我眼前一亮

这也是我写作的主要原因,不要把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同质化景点上

有小伙伴说我的500榜单人文历史景点太多,自然奇观太少,就是因为自然美景重复性很高

人文当然也有重复,比如欧洲那一堆教堂城堡广场,整体上大同小异,没必要都看,最值得看的就是我榜单里的那20多个教堂

中国从东北到海南的佛教寺庙也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建筑形制统一,看多了就无聊了

偶尔看到汉口古德寺这种哥特式为基调,又融入罗马式拱门和立柱+ 伊斯兰风格的穹顶造型和装饰纹样,有种万里之外西班牙摩尔式建筑风味,但供奉的却是佛祖菩萨,就会过目不忘


总之,各种类型风格的景点,不求最全,但求最好,只要看过最牛掰的,就算见识过世界了

随着见过的世界越来越大,心理阈值越来越高,终有一天,我会对单纯依靠旅行探索世界失去兴趣,到时就要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了~

清明期间捣鼓的第二件事,就是动员全家资格开始换汇出海,准备建仓美股

这几年我一直说要资金出海,增加海外资产占比,降低人民币资产,特别是A股占比,原因都懂的

但人民币资产严重低估时,我是坚决不卖的,直到去年9月行情起来后,才开始减仓,今年港股/中概股起飞后,又减了一波

但此前转去香港的资金,大多买了当地的稳健理财型保险,留给美股的子弹并不多

去年9月纳指涨到18000时,我就清仓了国内的QDII美股基金,准备蹲一个深度回调,再直接上车海外美股指数基金

上周末纳指来到15500,今天黑色星期一,料想晚上美股肯定跌破15000,这也是我早前计划中的开始建仓点位

我目前对家庭资产长期配置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是准备这两年趁市场反弹,再卖掉一套上海20年房龄无电梯无车位的老房子,把房产占比降到30%,今后持有的房产仅限上海市区+次新+自住,20年内不会再考虑国内房产投资

房产变现资金,外加A港中概股持续减仓的资金,占比20%,配置到年金险中

其中10%放内地人民币资产,4年前最高预定利率还有4.025%时已配齐,理想状况下(高龄)的最高长期IRR能逼近5%,很满意了

另外10%放香港美元资产,预期长期IRR在4%-6%之间,去年已开始挪腾,今年继续蚂蚁搬家

讲真,现在内地年金险利率真不够看,为刺激消费+应对中美贸易“硬脱钩”带来的长期冲击,利率马上还会降,配置意义真不大

相反,老川这样一搞,美国通胀肯定下不来,美联储也缺乏降息空间,美元高利率很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都是无风险收益,手持人民币存内地银行1.5%,手持美元存境外银行4%,这种中美利率剪刀差很可能成为常态化现象,和当年日本一样

房产30%+年金险20%=50%,这一半资产锁死流动性长期不动

剩下50%可灵活配置,我准备继续用七步定投策略,做成全天候配置+定期动态再平衡+实时网格收割模式

5%A股个股(我个人挑选的5个基本面稳健+优秀且分红稳定+慷慨的白马股)

+10%美股指数(我倾向高波动的纳指ETF,比如 QQQ,或成本更低的QQQM,或类似的但成本更低的 SCHG,胆小的也可以考虑更主流更稳健的标普ETF,比如IVV或VOO)

+7.5%中国长期 国债ETF(目前只有 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511090这一个标的可选)

+7.5%美国长期国债ETF(主流是TLT,但我更倾向于长期持有成本更低的 VGLT)

+5%比特币(敏感,无法公开推荐平台)

+5%黄金(因黄金全球统一定价,直接A股市场买人民币计价的黄金ETF,成本最低,有N个同质化产品,所以不推荐代码)

+10%无风险纯活期(目前基本都在微众银行活期+plus,作为蓄水池,随时根据其他市场涨跌变化补仓或蓄水)

5%+10%+15%+15%+5%+5%+10%=50%

每半年动态再平衡一次,把这7大类资产配比恢复到标准水平

这样配置的底层逻辑,是基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是大国冲突矛盾激烈的“乱纪元”,利害成败很难预估

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策略是在两巨佬两头同时下注

其他虾兵蟹将抗风险能力太差,什么越南沙特,直接PASS,哪怕德国日本也只能奉行跟随策略,如果没有特殊机会,也放弃不看

由于特殊的国情、国民性格和市场特征,A股长期配置价值不如美股,但依然不能完全押注美股,所以按1:2的比例倾斜配置

不过A股指数长期表现太糟糕,我更倾向个人精选股票,就算指数不涨,业绩稳定良好且分红慷慨的白马股,也能带来不错的长期红利回报

同时,15%的股票+15%的债券,也是最经典的股债平衡配置

这些年债券下跌暴雷太普遍了,全世界债券信用等级最高的就是中美两国国债,30年期的期限最长,波动最大,但长期收益最高,也最适合做网格,比持有一堆自以为稳健的债基,结果今年全部负收益好多了

毕竟还有10%放在完全没有亏损风险的活期理财中,不怕流动性风险

但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中美股市和债市都靠不住呢?

所以还需要配置5%的比特币和5%的黄金对冲一下

请注意,以上只是我分享个人配置思路,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投资建议哈~

更重要的是,以上只是我的长期配置框架,不代表眼下马上就要买,比如黄金、比特币、美债,我现在都不会考虑入场

如蹲不到合适机会,我可以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一直放活期+plus或SGOV里吃活期理财利息,我愿意为了稳健,错过很多机会,你能否有这样的耐心和定力,要问你自己了

理财奥义无非8个字:

资产配置+低买高卖

很多学了点理财知识的小伙伴,能理解资产配置的含义,却无法战胜贪婪恐惧,从低买高卖变成追涨杀跌,那怎么配置都木有卵用

眼下最值得配置的,当然是连续暴跌中的美股

但我的字典里,早已没有“抄底”二字,只有阶梯买入+定投买入

“阶梯买入”意思是,纳指15000点下方开始入场,越跌越买,差不多每100点设置一个买入点

跌到多少能满足我10%目标配置比例呢?

我估摸了下,极限施压大概在9000点,相比高位,这时纳指已跌了55%

我之前说过,08年金融危机时,纳指极限跌幅就是55%

22年上半年俄乌战争+美国高通胀+美元大幅加息+魔都封城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期间纳指跌了38%

20年新冠第一波引发的全球恐慌潮,也就是巴菲特也直呼“活久见”那次,才跌了32.5%——再来两个今天这样的暴跌,这次纳指跌幅就到了

也有人会说,别这么乐观,再看久一点,2000年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时,纳指可跌了78%,十多年后指数才再创新高,这才刚开始呢~

嗯,如果看30年代大萧条,美股跌幅也很吓人

如果纳指真跌到9000点,还止不住继续跌,怎么办?

那就不断网格+动态再平衡呀

别忘了,我还有10%随时准备填坑的流动资金,而美股一共也就计划配置10%,就算纳指从9000点再腰斩到4500点,我也依然有钱补仓

反过来,也有很多乐观派觉得,纳指根本跌不到9000点,凑不到足够的子弹怎么办?

上面说的是防止深套无解的第一重风险防范,所以还要有防止踏空的第二重风险防范——定投买入

从4月7日开始,我设置了2年定投周期,如果纳指持续下跌,一路跌到9000,不管何时跌到,我都会把仓位打足到10%的预定比例

如果跌到15000或14000或13000或任何点位跌不动了,甚至没怎么底部盘整,反而迅速走出危机,持续上涨,我也会继续定投,用2年时间,完成10%建仓计划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各种旅行攻略,办各种签证,用在理财上的时间很少,所以今天黑色星期一,朋友圈和各个群里都是悲天跄地,痛不欲生,我反而没啥感觉

《理财就是理生活》一书的封底,我特意让编辑印了几句我觉得特别重要的话


其中有一句是——


回顾历史,每次遇到经济低迷期,人们都会说“这次不一样”,但哪次人类不是重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抖擞精神,继续向前冲?因为经济周期的上下波动,本质上是人性的弱点的反复发酵

最近为了写,我又把西方建筑史复习了遍,发现不仅政治经济问题上,人类千百年来都在反复绕圈圈,永远周期性来回波动,连建筑审美也一样

最初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强调简约的线条和完美的对称,看起来特舒服

但走着走着,到了中世纪,人们觉得这样的古典美太单调,需要加上各种装饰来敬拜赞美上帝,这才有了西欧天主教世界的罗马式教堂(巅峰之作比萨大教堂),和东方东正教世界的拜占庭式教堂(巅峰之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再然后,这条路越走邪乎,塔楼越建越高,雕花越搞越复杂,这才有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明珠——哥特式建筑

早期巅峰之作巴黎圣母院,成熟期巅峰之作科隆大教堂,后期巅峰之作米兰大教堂

这三个教堂放一起对比就能发现,欧洲人是越来越能折腾事

这种从简单走向复杂的道路,走了1000年,终于到文艺复兴时代,出现了大转向(巅峰之作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包括文学、哲学、精神、艺术,当然也包括建筑风格,只不过文艺复兴风格又结合此前几个时期的艺术创新,不再是像古希腊神庙那么简单的几何造型

之后随着大航海时代欧洲财富大爆炸和城市中产阶级崛起,世俗审美重新倾向于“壕”,毕竟不管古典主义还是文艺复兴风格都很难满足暴发户展示自身财富地位的需求,这才有了最初是嘲笑贬义色彩的巴洛克风格

当然,这期间西方建筑风格还受到东方世界,特别是伊斯兰艺术的影响,产生了摩尔式建筑这种变异种

这其中的巅峰之作是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建筑主体融合了拜占庭、罗马式、哥特式及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期又在 部分祭坛装饰中加入曲线与镀金浮雕,体现巴洛克风格

这也是因为威尼斯一直是东西方贸易枢纽,长期和东方人做生意,形成多元化艺术审美风格,这种独特风格也 被称为 “威尼斯-东方”混搭风格

巴洛克在复杂工艺和土豪风的方向走向极端后,后人又觉得太过俗气,重新走向简约

最开始是巴洛克的外壳上在内部装修风格上做减法,变得略显小清新一点,这就是洛可可风格

到了19世纪,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持续突破,新古典主义大放异彩,包括大英博物馆、巴黎凯旋门、先贤祠、柏林勃兰登堡门、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一大票今天被视为古典精华的建筑,都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再然后,新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新巴洛克式等各种混搭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

比如代表新巴洛克建筑风格巅峰的 巴黎歌剧院

外立面上也加入了很多古典主义元素,包括借鉴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比例,用科林斯式柱廊支撑立面,经典的三角楣饰,此外还有少量拜占庭和摩尔式的装饰细节,而巨大的地下蓄水池则体现了现代工业风(韦伯音乐剧《剧院魅影》重要灵感来源),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流行的所谓“折中主义风格”

而现代建筑因为普遍采用金属支架和大面积采光玻璃,很难再像巴洛克时期那样在石头上搞一堆雕花,所以整体风格重新回到简约,也就是以线条和几何图案为主要装饰,这被称为 装饰艺术风格,俗称Art Deco

早期 Art Deco两大经典就是都曾当过世界第一高楼的 纽约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

上海外滩号称“万国建筑 博览群”,我上个月去上海德领馆办德签时又去仔细逛了一圈,主要是 折中主义和 Art Deco风格,当然很多还加入了其他各种元素,比如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风格,严格意义上属于文艺复兴风格的变种

中国古典建筑在2000多年历史中并没发生过像西方那么大破大立的变化,整体上都有飞檐斗拱和榫卯结构为标志

区别一是汉唐时期 大气恢弘,斗拱硕大,屋顶平缓,宋代以后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越来越趋向于精致典雅,明清时期则加入了更多 色彩艳丽的复杂装饰,尤以今天闽南建筑为典型

日本后来没跟着我们继续学,所以建筑风格长期停留在“唐风”阶段

二是南方比北方建筑风格更多样化,主要是北方不断战乱,南方更容易保留精华,最典型的是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江南建筑

所以一般国人眼中,只有“中式建筑”的概念,对应的也认为有一种叫“西式建筑”

但其实你和老外说我希望按照西式风格造房子,他们会一脸懵,因为从来没有“西式风格”,人家一直变来变去

大部分国人口中的“西式风格”,就是亮瞎了我的狗眼的巴洛克

按简繁周期变化标准看,无论巴洛克还是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都属于“繁”的一类

老一代人可能更喜欢这种风格,但今天大部分年轻人倾向于简单一点的风格,所谓“现代简约”,但建筑学上没有这种风格,本质上是极简化的 Art Deco

但是不是人类审美发展方向就永远倾向于走简约风了呢?

不一定

我最喜欢的教堂——巴塞罗那圣家堂风格就是简单和复杂的混合体,乍一看密密麻麻好复杂,但仔细分析,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线条和简单图形的各种变化




还有世界各国赌场走的基本都是奢华复杂风,你能说澳门和LV壕气冲天的威尼斯人酒店不美吗?

再如和现今大行其道的极简主义相反,也有一派设计师反对 Less is More,提倡 More is More的极繁主义(Maximalism),不认为复杂是单纯的堆砌,而是精心策划的混乱,强调丰富、夸张、堆叠的视觉元素,营造出充满戏剧性和个性化的空间

最著名的就是草间弥生的无限波点风


还有Gucci10年前聘请Alessandro Michele担任创意总监,主打极繁主义的复古混搭风,引起时尚界巨大争议


4年前我给我妈在迪士尼奥莱买了个极繁风的GUCCI包包,还被力嫂白眼了~

因 极繁主义在时尚界并没形成气候,爱马仕、香奈儿等真·一线品牌并未跟进,力嫂觉得这种大红大绿大花朵的风格非常“乡土气”,我给我妈买的是“滞销品”,亏了

当年我年少无知,以为力嫂说的是“真相”,我也就花点钱给老人家买个开心就得了

这两年越来越喜欢看艺术类的书,对审美认知逐渐加深,才发现力嫂也不过是日常沉浸小红书的“红学家”,懂点时尚皮毛而已

早年我坚信审美无绝对,只是不同人偏好不同罢了

后来被所谓专业人士洗脑,说这种观点不对,美就是美,有一二三四五六七等等标准,你不懂就是你审美水平不行,得学习修炼

如今才知道,这都瞎扯淡,巴洛克出来的时候土里土气的,后来成了经典,再后来又被嫌弃……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都别给我装逼,审美真没绝对

因为纵观整个人类审美发展史,会发现人类永远在简繁之间来回溜达

任何一种风格看久了都会腻,后人就有推倒重来的冲动

喜新厌旧,热爱折腾

这,就是人性

扯这些有的没的,是想说明人类本性就这么回事,没必要过度悲观,也没必要过度乐观

我这次在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重温他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还买了一枚纪念币,上有他亲自刻的一枚章:宠辱皆忘


后来在湄洲妈祖庙,我又买了一枚纪念币,并刻上“海纳百川,宠辱不惊”8字,用以自勉


因为这十年来,把我封神的铁粉有很多,把我骂成狗的黑粉也不少,想想林则徐的遭遇,真的,这都不叫个事

老川搞得这波骚操作,真的史无前例吗?

是,又不是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都是权力导致的贫富分配不均,占多数的穷人不满现状,要求推倒重来

无论罗马还是汉唐,阿拉伯还是奥斯曼,无不如此

但大航海时代开启全球化进程后,阶级矛盾从一个民族或国家内部,全面扩展到了世界各国之间

第一个全球性大帝国西班牙崛起后,很快陷入两个魔咒:好吃懒做和惹是生非

一是钱来的太快太容易,人就骄淫奢逸,好吃懒做,不想搞苦哈哈的制造业,结果从美洲挖出来的大量银矿,都送给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英荷,导致严重逆差

中国还好,毕竟远在天边,但英荷都在欧洲,后者还是自家小弟,这种不合理的贸易格局很难长期持续,所以西班牙就必须大力发展军事,充当世界(欧洲)警察,维系自身霸权

问题是没有制造业基础的强权终究是空中楼阁,一旦爆发战争,双方互相禁运,就看谁自身的生产能力更顶,西班牙顶不过英国,这才有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完败,也才有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整个荷兰都独立出去

等到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霸权就彻底衰弱了

第二个全球性大帝国英国吸取了西班牙教训,到19世纪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货物行销全球

问题是当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后,英国佬也会算账,发现直接剥削殖民地来钱更快更舒服,没必要继续进工厂苦哈哈搬砖,也无可奈何陷入 骄淫奢逸,好吃懒做的循环,到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时,工业能力就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越

这时英国也慌了,美国毕竟离得远,也没有殖民地诉求,但德国可是到处想抢殖民地,对英国虎视眈眈,英德矛盾迅速激化,导致英国不得不和千年世仇法国结盟,又和之前在东方世界全线激烈竞争的俄国握手言和,这才有了一战,一战分赃不公+对战败国过度打压,又引发二战

两场世界大战,实质都是经济实力已撑不起全球霸主地位的英国还想勉为其难硬撑下去,结果挑战者德日虽然没成功,果子还是被实力更强的美国摘了

当美国加入一战/二战时,结果就已注定,这是美国国内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决定的

战后美国建立了看起来更合理更公平的全球秩序,不打世界大战,不抢殖民地,在全球范围输出民主自由价值观,在WTO框架下大力消除贸易壁垒,发展全球贸易,深入推进全球化

但美国如意算盘是建立在美国永远掌握先进技术,其他落后国家永远给美国打工,美国赚大头,其他国家赚小头,最后大家一起发家致富的前提下

可不管制度如何设计,人性还是不会变

以金融霸权为面子,以军事霸权为底子,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商贸交往中占尽便宜,使美国以4.2%的全球人口,长期维持全球30%的消费

但这不到5%的人口真能生产全球30%的商品吗?

当然不能

因为美国人太有钱,物价太高,资本家在美国开工厂不赚钱,纷纷把工厂迁往全球低成本洼地,从而获得全球竞争力

结果这30年来,一边是以标普500成分股为代表的美国跨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一边也带动落后国家发展,特别是兔子快速崛起

但美国国内广大工人阶级,却丢了饭碗,民怨极大

参照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的历史经验,骄奢淫逸,好吃懒做,却又依靠金融和军事霸权长期维系贸易逆差这种事不可能长期持续,最后要么打仗,要么债务违约,总之帝国都得崩

这两条路,美国显然都不想走

老川的改革,本质是避免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不可收拾,长痛不如短痛,先下手为强

一方面,政治上主动战略收缩,此前维系全球霸权的非必要开支,全给砍了,非必要的公务员也应砍尽砍,尽可能降低债务

另一方面,经济上大幅给国内减税,给国外加税,创造更好的国内营商环境和更恶劣的外贸环境,目的倒逼制造业回流美国——你要继续赚美国钱,就必须雇佣美国工人,把产业留在美国境内

说白了,就是用跨国公司的血,偿还这么多年欠美国中下层打工人的债

乍一看思想极右的老川,干的事也很右,但最终目标,却是左派追求的理想

这世界,就是这么吊诡~

要我说,这个思路本没错,像拜登政府那样为了缓解眼下燃眉之急,继续不顾子孙死活推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做法,早晚会炸

但老川采用的具体策略是商界谈判惯用的极限施压法

比如一个玉镯老板开价1万,你直接还价500,老板说你开什么玩笑,你诚心要我8K给你

你说我没开玩笑,你这东西最多值1K

兄弟咱么也算有缘分,这样吧,6K一口价给你我不赚钱,就当交个朋友了

你说少来我懂行,你这行水贼深,方圆百里就我一个买家,你要不卖我这货就砸手里,你资金链就断了,我可怜可怜你,1.5K我拿走了,否则就算了,你自己想清楚

就这样不断拉扯,最后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

现在老川给出的特离谱关税算法,就是直接把过去开价1万的玉镯砍到完全无法接受的500

但最后不可能真就500成交,在商言商,老川要的是各个击破,谋求美国利益最大化

这种骚操作,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两难,毕竟生产能力容易复制,消费能力很难

中国企业搬到越南容易,但再造一个美国消费市场,短期内绝无可能

所以像日本越南直接怂了,直接说我们不会报复,大哥我们还是坐下来好好聊聊吧~

欧盟加拿大也就骂骂咧咧,撩起袖子准备开干的架势,却没有一个国家敢像兔子这么刚,第二天就直接同等关税打回去

主要是因为小国可以间于齐楚,左右逢源,大国博弈,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账,大家私底下都算过

就算我们服软妥协,最后也捞不到什么好果子吃

总之,丫就是商人脾气,把做生意那套赌性押注到美国国运上,也难怪他能和马斯克惺惺相惜,因为两人底层思维都是商人那套逻辑

至于这种极限施压法最终能否奏效,没人知道

奏效标准有二

一是美国联邦债务真大规模下降

二是美国制造业真大规模回流

主要取决于老川的抗击打能力,面对国内汹涌的反对浪潮,面对世界各国的施压,面对美股的持续暴跌,还有2年后中期选举结果……

霸权的衰弱是注定的,但过程可能快也可能慢

比较糟糕的如王安石变法,老川的目标也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王的改革过于激进,最后整个朝堂乌烟瘴气,加速了北宋灭亡

比较成功的如张居正变法,给摇摇欲坠的大明延寿60年

还有晚晴变法,慈禧吹嘘的“同光中兴”,的确也帮清王朝延寿40年,但也因慈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拦,无法进一步改革,终究敌不过历史大浪

老川这次变法,不管结果如何,东升西降的大趋势很难改变

对我们来说,现在又是全球性恐慌导致的流动性危机,否则黄金比特币不会跟着一起跌,不能说百年一遇——我投资才10多年,类似危机也遇到过三五次了——至少也是两三年才能遇到一次的机会

写到这会儿,美股已经开盘了,开盘纳指跌破15000的时候,我已入场,现在又急升,哈,好戏开场

起风了,出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