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作为泰安市的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全区共有23处历史建筑,建筑的形式独特、设计考究,其风格包括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等,这些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多种建筑风格,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配合做好“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项目,并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省级历史建筑“火车站小楼”,泰山区聚焦建筑“活化利用”,不断拉近建筑与百姓距离,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做好文旅驿站北广场改造项目。“火车站小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原名为“泰安府站钟楼”,是现存津浦线上最古老、最大的站房,对研究中国近代交通史意义重大。此次活化利用聚焦建筑保护与现代功能融合,通过修复站内售票窗口、站台等设施,打造了“津浦铁路博物馆”,展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与铁路发展史料。同时注重文化创新,通过增设文旅体验设施、打造网红打卡点等方式,助力文化“破圈”,书写了新时代的文旅新篇。
近年来,泰山区不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2021年对区内14处省市级历史建筑进行了测绘建档挂牌,首次对历史建筑身份进行了明确。为切实摸清区内历史建筑底数及现状,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开展“泰山区历史建筑普查申报工作”,通过街道推荐、部门核实、市级评估共申报两批次、8处市级历史建筑。为将保护工作落实落地,建立保护体系,加强日常巡查,加大极端天气和节假日的巡查力度。同时为做好历史建筑“行车公寓”的保护修缮工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测绘、专家论证等方式,多渠道开展建筑修缮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目前已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保护图则。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优秀历史建筑则承载着城市的文脉。未来,泰山区将继续聚焦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通过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方式,集中打造一批集居民休闲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样板工程,赋予“老”建筑以“新”生命,持续讲好“老”建筑的“新”故事。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张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