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毓肥

3 月份的中国汽车行业带有继往开来的色彩:各个品牌发布 2024 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新产品与新技术的预热、上市等也在同步进行。

生存与竞争的弦始终紧绷,尤其是进入淘汰赛阶段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调整以适应竞争的动作愈发频繁,在外人眼中有自己一套坚持的李斌,开始反思蔚来的经营,多项调整通过各种渠道传出

以高端立身的蔚来危机感袭来,或许还有今年多个品牌计划发布高端车型的影响,当人群聚集,话语权的争夺自然到来。

高端车型频发的 3 月,在比谁大、比谁智能之外,底盘正式进入新能源高端车型的讨论范围,空气悬架的供气系统、主动悬架上车的必要性等话题被提起。


正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舆论场被高端车型占领,作为新能源高端车型开拓者参数图片)的特斯拉,却因为马斯克在汽车之外的举措,在欧美市场遭遇抵制,销量受到影响,舆论风波一波接一波。

正当人们围绕谁的蔚来与特斯拉能否扭转困境、哪个品牌的新能源高端车型更好时,一起恶性事故将高喊「智驾」的汽车行业回归冷静。

3 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动荡中前行。

蔚来改革

由于乐道交付表现不及预期,相较于高歌猛进的零跑、小鹏、小米等,稍显失速的蔚来陷入舆论漩涡,官方对经营状况良好、正常的表态,也被质疑声所淹没。

「下一个倒下的新势力是谁?」的月经贴评论里总能找到蔚来的身影,部分拥护者也开始喊话蔚来做出改变。

舆论场对蔚来经营状况的担忧,逼近 2019 年的「危险时刻」,大有蔚来明天就倒下的态势,局外的意见锐利至此,身在局内的李斌与蔚来必须有所表态。

3 月 10 日,一篇名为《蔚来掀起变革风暴:每一分钱投入都要听到回响》文章发出,阐述蔚来通过多轮内部会议,推动 CBU 经营机制落地、李斌直管供应链、精简组织与人员等措施


用文中「接近蔚来管理层的人士」透露的话来说,就是「新的机制要求,每一分钱投入都要听到回响」,这和 2024 年开年信中李斌提到的「结硬寨,打呆仗」「用好投资者的每一分钱,不浪费一度电」再次呼应。

从 2024-2025 年,李斌在内部的多次表态,都在要求蔚来「由奢入俭」。

这次的调整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反响,一方面是外界唱衰的声音几近将蔚来淹没,另一方面则是从措施来看,触及外界所认为的蔚来「花钱大手大脚」的底层问题,「早该这么做了」的声音充斥这篇报道的评论区。

即便是 2024 年就制定了计划,蔚来在 2024 年的净亏损仍旧进一步扩大。


唯结果论角度出发,蔚来 2024 年财报依旧不好看:营收 657.3 亿元,同比增加 18.2%,净亏损 224 亿元,同比增长 11.6%

亏损的增长,来自占营收近 20% 的 130.37 亿元的研发投入、重资产的换电站建设任务,更重要的,是乐道和萤火虫品牌初期投资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投资。


流动负债(623 亿元)大于流动资产(619 亿元)的情况,让其在财报中表示,公司认为财务资源将足以支持未来 12 个月日常业务的正常经营,蔚来内部变革的紧迫感或许由此而来。

除上述调整外,作为支出的一个大项,乐道渠道也开始尝试与蔚来渠道融合,共享交付、售后、财务、人事多项资源,4 月 2 日艾铁成卸任乐道总裁、乐道架构变化等调整,也反映着蔚来内部的变革。


蔚来没能兑现 2022 年立下的「希望在 2024 年实现全年盈利」的目标,但在 2024 年财报会上,将十周年内部信上的 2026 年实现盈利提前到了 2025 年 Q4 盈利。

蔚来能否实现 Q4 盈利目标仍需画上一个问号。

它在 2025 年要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来自内部调整步伐,还有涌入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的一众对手。

小米陷入风波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撞上水泥护栏发生起火,车上三名人员不幸身亡。

这起事故热度在 3 月 31 日被彻底点燃,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情况说明,当晚雷军发博回应此事。

事故仍在调查中,事情还未盖棺定论。

这是小米 SU7 上市一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舆论风波,在事实调查清楚前,围绕事件许多讨论的意义仍需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起事件迄今为止,最具行业与社会意义的讨论,是智驾宣传的克制性问题。

在小米汽车官方答网友问的文章中,提到事故车型为小米 SU7 标准版,该版本的 AEB 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 AEB 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人们针对智驾宣传的讨论集中于,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他们在宣传智驾的时候,往往重点宣传,甚至是仅宣传车辆的高阶智驾功能,缺乏对中低配车型智驾能力上限的强调

对于长期关注智驾的用户、相关行业从业者,这其中的能力差异大部分人心中自有一杆秤,使用智驾功能时相对谨慎。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车企在发布会、在官方宣传中渲染的、相较高配版本车型的智驾能力,对于各版本车型间的智驾能力认知存在混淆领域,容易误认为全系搭载。

不知者无畏,在认知误差之下,对智驾系统容易产生过高的信任感。

实际上,除花费大几万购买 FSD 能力的特斯拉、小鹏目前为止 P7+ 及其以后发布的车型、蔚来全系车型,不存在版本间的智驾能力差异外,其余品牌车型智驾皆有高低能力之分。


小米的这次事故,将智驾宣传与实际应用存在版本区别的话题带入大众视野,恶性事件之后,各个品牌的智驾宣传会回归克制吗?

答案尚未定下,但至少一点可以肯定:行业与社会的进步不应当以生命为代价。

中国豪车,血拼悬架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要发 20 款高端车型,这个早期被 BBA 占领的市场,随着理想 L9、问界 M9 凿出一个口子,现在正踏入红海时间。


用换电、大电池增程车型满足续航补能的基础需求后,这个市场开始追求更深层级的第三空间体验。

随着座舱舒适性提升接近现阶段想象力尽头,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本身的属性再次得到重视,尤其是底盘这一燃油车时代 BBA 的技术护城河。

底盘为高端车型及品牌提供的独特标签,再加上铝合金或碳纤维副车架等轻量化技术抬高成本门槛,成为产品立足高端市场与价格的关键角色。


2025 年高端车型的底盘之争,由 2 月份蔚来 ET9 和尊界 S800 的爆胎测试表现伊始,在 3 月份升级为混战——仰望 U7 加入了战争。

搭载云辇 -Z 的仰望 U7,拥有垂向控制全电动化的量产技术,在发布会上展示了 160km/h 速度下双轮爆胎,仍能快速响应并稳定车身的能力。

而这场论战的源头,李斌和余承东也在 3 月 22 日的徽商大会上约定互相尝试对方的蔚来 ET9 和尊界 S800,给出「真实评测」。

火药味被高管间带着笑容的约定消弭,但在高端车型扎堆亮相、开启预售甚至上市的 3 月,混战当然不止这三款定位超豪华的车型。

在众多高端 SUV 产品的宣传中,车企喜爱通过冰雪路面的急速刹停、大幅度转弯等视频,集中体现悬架和性能的强劲,也有通过香槟塔、飞坡等场景,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展现空悬对车身稳定性的控制。

搭载比亚迪云辇 -A 智能空悬 + CDC 的腾势 N9,通过与易三方的协同让操控更灵活的同时,实现转弯半径 4.65 米的圆规调头,180km/h 速度下的直道极速爆胎测试中保持车身稳定,体现着底盘功底。

而底盘系统的后五连杆还是多连杆、单腔空悬还是双腔空悬,则丰俭由人,依车型定位与价格而变,少有引起争论。

但这轮高端新能源车型市场,出现了更为细致的讨论——空悬供气系统的开式与闭式哪个选择更佳

老汤哥在一则解释为何理想车型全系采用开式空悬的视频中称开式系统比闭式系统噪音更大的说法, 遭到不少疑议。

部分观点认为闭式能抗冻,并且占用空间少、控制方向更精确以及噪音更小,因此闭式是更好的选择,而价格相对平价的开式在稳定性与节省空间方面,皆不如闭式。

这场争论最终难分对错,但这场原本围绕华为与理想的争论,受益者似乎成了小鹏——用户好奇小鹏的悬架系统,而小鹏也趁机宣传了他们对 G9 调校令其更为舒适。


一种更为中立的观点,是无论开式、闭式,都不能抛开单腔还是双腔空悬这一大前提,并指出开式适合舒适性、日常用车,而存在越野、到寒冷地区行驶的车型——尤其是 SUV——则更适合开式,最佳的搭配组合是闭式双腔空悬。

更为重要的,是对底盘的调校

智能化时代为底盘注入新的动能,将传统豪华品牌的机械调校优势弱化,用算法算力造就起个性化、可升级、可量化的护城河,但调校仍是车辆驾控表现的核心。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蒸蒸日上的今天,BBA 出身的底盘工程师仍被追捧,甚至与玛莎拉蒂渊源匪浅的零跑,也时不时传出玛莎拉蒂底盘研发团队到零跑总部指导的新闻。

激战正酣的中国新能源高端市场,谁能通过底盘的加持,拉开差距?


马斯克的固执

3 月的马斯克在矛盾中度过。

由于与特朗普的亲密联系、社交平台上充满争议的发言,马斯克在欧美国家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从程度较低的车主通过贴车标撇清与马斯克言论的关系,到「开盒」特斯拉车主、各地爆发反对特斯拉与马斯克的行动,几乎是特斯拉成立以来最艰难的舆论时刻之一。

人们在真情实感地反对马斯克,反映在销量上,是今年 1-2 月其在欧盟销量几乎减少一半,并且市场份额下降至 1.1%,3 月份各国特斯拉的销量数据,也有 35% 以上的下滑。

除中国市场以外,特斯拉在欧美市场都不好过,全球一季度交付量同比下降 13%

在 4 月 1 日宣布卸任政府效率部职位之前,马斯克在 X 上对反对活动态度强硬,似乎十分坚信自己的选择与正义性。

马斯克的底气或许是传闻中 2.5 万美元平价车型、无人驾驶汽车投入运营、Optimus 等产品,相信其能够再造一款如 Model Y 那样的爆款。

但显然,现阶段马斯克对政治的过多涉足已经实打实地对特斯拉造成负面影响,及时止损或许是马斯克最理智的选择。


蔚来和特斯拉这两个最初代表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都面临十分具有创始人特质的困境,但转向已经开始,他们会如何在这个动荡的世界、新能源高端车频发的中国市场加固地位?

2025 年我们拭目以待。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