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成都高新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又称“活力35条”)日前正式出台,围绕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科技创新活力、企业经营活力、市场开放活力四大维度,推出35条工作举措。

以“圈链思维”为指引

焕新“立园满园”产业活力

“活力35条”中,突出“圈链思维”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成为一大重点,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的8条举措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我们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细分赛道,精准定位产业链差异化服务需求,形成营商环境特色化赋能体系。”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具体来讲,集成电路领域提出优化产业配套环境,要组织开展“链主企业+链属企业”交流对接活动,支持链主企业携手链属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发展联盟,促进产业融通。根据今年目标,集成电路产业川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率要突破15%,新型显示本地配套率要提升至25%。

此外,在医药健康领域,此次举措侧重升级审批服务,承接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落地,大幅缩短审批时间;针对低空经济领域,提出构建产业生态,争取无人驾驶航空器试飞空域实现“零突破”,建设模拟验证机场,布局时空协同运行公共技术平台;在数字经济方面则着力优化产业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以场景开放创新为牵引

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传统的场景创新是“找订单”,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政府政务、政府工程、城市治理等事项悉数开放给企业;现在推动的场景创新,更加聚焦于为新质生产力“搭场景”,例如当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没有找到应用空间时,城市可以给予具体的落地应用场景。


在此次“活力35条”中,聚焦激发市场开放活力,构建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制度等举措也尤其值得关注。

其中,提出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建场景创新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场景公司+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产业片区”的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发布、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场景服务。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模式。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问需于企”是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制定的前提。

在此次的“活力35条”中,成都高新区进一步突出企业“需求导向”,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人社专员”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进解优促”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助力企业跨境出海拓市场等数条举措,覆盖了融资信贷、用工引才、获得市场机会等企业高频诉求,致力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例如,针对企业研发技术攻关需求,“活力35条”提出支持深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主题活动,征集企业亟待解决的产品升级、制造工艺改进等技术研发难题,形成科技攻关需求清单,组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在新趋势新诉求方面,随着“成都造”《哪吒2》全球爆火进一步带动企业出海浪潮。“活力35条”提出将成立外贸工作专班,建立“蓉品出海”协同服务保障机制,全年支持不少于100家企业走出去。尤其提到将鼓励数字文创“出海”,推动四川游戏创新发展中心打造数字文创出海服务中心。同时,优化数字经济产业人才目录,将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人才纳入成都高新区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此外,针对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活力35条”提出了探索“AI+金融画像”全量预授信、推动“AI+政务服务”智能升级、创新“AI+智能制造”数智转型、升级“AI+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等一批数字赋能的重点举措。

例如,在惠企政策匹配上,将本地化部署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善企业、政策“双画像”,通过“高新通”平台向企业推送《政策申报日历》,精准推荐惠企政策,并提出今年政策年度兑现率不低于90%。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欧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