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埠遗址公园。 重庆渝地远见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总结推广各地城市更新好经验好做法,重庆市3个更新案例获全国推广。至此,重庆市已累计有6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
重庆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城”景观资源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著称,主城都市区历史遗迹众多,老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星罗棋布。如何将这些历史遗迹、老旧街区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深入推进重庆特色的城市更新是一项重要课题。
立体空间重塑
“小切口”推动“大更新”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爬坡又上坎,走路打闪闪。”初到重庆的游客无不惊叹山城的立体世界:“到了顶层,却是平街。”
藏于山、隐于巷,筑于悬崖之上的戴家巷地处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紧邻洪崖洞景区,沉淀着巴渝山城的过往与新生。曾经的戴家巷曲折幽深,临江崖壁杂草丛生,上下高差约60米,并无连接通道,居民出行极为不便。
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了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用类似中医针灸疗法的方式进行微更新,采取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政府+居民”共同实施的模式,完善公服设施、保留老旧建筑、重塑区域功能、调整产业业态等,重新激活区域价值与活力。
戴家巷塑造了一个具有重庆特色的盘山步道。新的步道在保留了老吊脚楼、洪崖城墙的基础上,修建了向东横向以“Z”字型逐渐向下蜿蜒,向西用一条悬空栈道与城墙平行连接西侧栈道的崖壁步道。戴家巷的盘山步道串联了解放碑商圈与洪崖洞景区,成为独特的体验场景,现已成为集文创市集、精品酒店、艺术展览、渝味餐饮等为一体的都市人文新地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重庆计划建设山城步道项目共24条、99.1公里,其中续建17条、66.6公里;新开工7条、32.5公里。
“高密度山地城市可通过垂直维度的功能叠合,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在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看来,重庆市是具有山水格局的超大城市,更新需跳出二维平面思维,在“空间高度—时间厚度—参与广度—体验深度”四维坐标系中寻找突破,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有机生命体。
跳出单一更新,突破空间限制,统筹空间规划和各类资源,重庆市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解放碑商圈是重庆市发展最成熟的商业区,因地形高差限制、开发空间局限,也曾存在路网连通性差、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局部节点拥堵等问题。
为缓解区域地面交通压力,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开展了地下环道设计建设,以“一环七射多连通”的交通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打通地面地下交通组织,构建起山地城市多层交通体系。同时,项目还整合片区停车资源,构建停车引导系统,连接解放碑核心区域28个地下车库、近2.3万个车位,实现车位共享,极大提升了区域交通通行体验,促进解放碑商圈提质扩容。
多元主体协同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样本
“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老居民李方梅坐在改造后的社区食堂里时常赞叹:“嗯,要噻,巴适得板!”
从破旧的老厂家属院到网红打卡地,民主村社区浓浓的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新潮的时尚范儿完美融合。民主村经历了怎样的“爆改”?
民主村社区地处繁华的九龙新商圈核心位置是原国营建设机床厂配套家属区,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属于典型的“一厂一村”。“过去的民主村有着老旧小区的通病,房屋老旧、配套设施缺乏、道路破损、管线杂乱等问题凸显。”李方梅回忆道。
近年来,民主村片区以“完整社区”建设为试点,通过“留、改、拆、增”的多元模式推进更新,既保留了老工业文化的独特韵味,又创新优化了社区功能布局,原本的“老破小”蜕变成为具有城市地标意义的城市新纽带、居民新家园、创业新天地。
37岁的林龙是牧马人火锅的创始人,已经在重庆开了12年的火锅店。民主村社区更新改造时,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便打算在此开一家分店。2023年4月,民主村一期正式开街亮相,林龙的新店铺也随即开张。“现在店里一到饭点儿就满座,生意不错,每月营业额能达到二三十万元。”林龙说。
如今的民主村,已蝶变为以全龄友好、绿色海绵、未来智慧、市井烟火为特点的“四型社区”样板。从风貌改善到配套升级,从居民提议到全程共议共建,民主村片区改造的每一步都书写着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市建立“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群众点单、专业把关”机制,通过基层街镇、社区组织开展“菜单式”调查,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群众全程参与,“改什么”由群众说了算,不搞“一刀切”,调动各方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同时,持续开展“三师进社区”(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活动,建立“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更新方案生成流程,形成实施主体、物业公司、社区居民、“三师”代表等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共治模式。并且,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引导产权人出资出力,整合使用大修基金、住房公积金、自有资金和公共收益等多种资金,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完善基础设施,交由企业专业管理;给予企业特许经营权,由企业一体化开发运营……重庆市灵活的投融资模式,盘活了一批老小区、老厂房、老街区。
几年前,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立德乐洋行老建筑群因缺少管护而破损严重。重庆渝地远见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夏奇铄说,企业与政府合作,历时2年多修复10处历史建筑和文物,将这里打造成集博物馆、餐饮民宿、艺术沙龙等功能于一体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2023年9月正式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公司以及公园商家营业收入约5500万元,实现了文物活化、长效运营。
沉浸场景焕新
融合业态释放增长动能
“中国特色城市更新道路的本质,是在‘全国一盘棋’中激活‘地方多落子’。”方小桃表示,城市更新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长链条系统工程,形成“千城共律、万象更新”的中国方案,需要因地制宜焕新多样场景,在生活、创业、消费、养老、文旅等全维度场景营造中,让空间价值从“场所租金”升级为“体验溢价”。
夏奇铄表示,如今,通过打造城市秀场、临江广场、演艺空间、极限空间,融合茶、咖啡、表演等元素,引入音乐会、潮流派对、极限运动、观展体验,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成为独具山城地域特色、有人文历史、有新潮消费场景、有浪漫夜景的城市慢享公园街区。
盘活闲置资产,打造新地标新场景,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片区的北仓文创街区也深受年轻人喜欢。
“熟悉北仓里的人才知道,从居民区楼梯往上走,进入在那些有着猜不透的朦胧灯光和带有奇怪标识的木质复古橱窗,才是探索生活的开始。”95后重庆新青年李帅喜欢与朋友一起围炉煮茶惬意长谈,摄影打卡流连驻足,沉浸体验绘画音乐……他们对文艺、清新城市生活的想象藏在塔坪的“卡卡角角”。
作为重庆“城市更新”代表性示范项目之一,北仓文创街区改造团队将上世纪60年代的江北纺织仓库进行更新改造,一方面保留工业厂房的原始结构,延续历史建筑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引入创意设计工作室、展览空间和艺术市集,将文化产业、艺术设计和公共空间多元复合,打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场所。
现在的北仓文创街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既有城市过渡空间的舒缓,也有年轻商业体的活力。陈旧与时尚、舒缓与明快相结合,使它一面世,便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热门打卡地。
“对塔坪来说,改造绝不仅是解决一时的脏乱差,其核心在于要真正焕发出社区空间里的‘内容经济’与‘体验经济’。”重庆北仓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仓文创街区主理人陈芸莹表示,更新后的北仓,不仅是艺术家和创意从业者的工作场所,也是公众可以参与的文化空间,这些空间使得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让北仓能够散发出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居民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更通过环境和功能服务双提升,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