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各种调整,文科被一路唱衰。最直观的是世界各国的高校逐渐撤销文科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从2024年起都将停止文科招生;英国、韩国等高校均宣布逐渐停招部分文科专业;连最顶尖的学校哈佛,都在20多个系中取消了30门课程,其中多数都是文科专业。
此外,从全世界数据来看,文科的就业市场一片惨淡。2022年,国内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有12%,这意味着每8个毕业生中,只有1人能在毕业季拿到offer。更残酷的是,即便挤过独木桥的幸运儿,起薪也普遍低于理工科毕业生30%-50%。
当 “文科无用论” 甚嚣尘上,问题的根源并非文科本身,而是高校文科教育的弊病,如今的教育本质上已经沦为一场功利主义的狂欢,正如项飙所言: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的生产炮灰。
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其著作《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提到:人文学科在真正的大学教育中占应该据核心地位。这也恰恰表明,当下教育在文科培养上,偏离了其本应有的航道,让文科背负了不应有的“罪名”,亟待重新唤起人们对文科教育价值的重视。
*文章摘编自《优秀的绵羊》,作者为[美]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文科之死:一场全球性的精神危机
全球文科的衰落,反映的是当前全球性的精神危机。直白来讲,没有人相信文科生了。 在这个庞大、复杂且喧嚣的世界里,人本质上是孤独的。而文科生的核心价值,便是向大众阐释世界为何如此运转,秩序该如何合理构建,人性怎样得以弘扬,自由怎样实现,以及人类如何持续进步。 套用一句经典话语,文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如今全世界范围的文科生,已然经失去了解释的能力,话语权旁落,对人性的洞察日渐模糊。 他们只是漂流在现实的水面之上,苍白地跟随理科生所设定的世界秩序和形态,在互联网众声喧哗中张口结舌,显得手足无措,毫无招架之力。这可不是深文周纳,也不是现实扭曲。文科生的就业前景为什么不行了?
在后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孤独,心理疾病高发,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分裂加剧,暴力倾向明显,国家对抗升级,难道不应该是文科生更加有用武之地吗?
如果文科生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病灶,那么文科生的就业前景应该一片光明,供不应求才对,为什么在总体社会对于文科生所能提供的服务应当是嗷嗷待哺,现在反而是弃之如敝履?
文科生应该给这个世界提供的是对现实的解释,和对生活的砥定。而高校教育的缺失,让如今的文科生已经无法提供给人们他们应当和能够提供的功能。
教育异化:当大学迷失教育本心
红线
曾任哈佛学院院长的哈里·R.刘易斯写道:“大学已经忘记它们对大学生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即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实上,“大学已经弄不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了”。
刘易斯院长更加直言不讳地承认, “哈佛大学不再懂得什么是优质的教育 ”。 整体的课程设计无非就是由一系列互不关联的单个科目拼凑而成,辅修课程也不过是各个院(系)以避免冲突或者“停火协议”为原则最后达成的“共识”。 阿兰·布鲁姆就此批评大学的课程设计根本“没有一个坚定的长远目标,更没有能力去定义一位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众多高校之中,大多数学生开始涌向跟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传媒、商科、教育和医护专业,领头的几所高校拒绝如职业技校一般地提供教育,并引以为豪。 但实质上,它们就是职业技校,因为它们的教学精神就是如此。所有一切都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中心的,最终都以专业技能为评判标准。 虽然名校喜欢昭告天下,它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但是它们真正所做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演说能力,为他们在商界和专业领域的成功做铺垫。和高中生一样,这些大学生还没有能力回答成年人必然面临的人生意义和使命等宏大问题。
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像其他产业:谁能带来收益,谁就被重视;谁不能,谁就将被针对。出于“效率”的考虑,高校重在追求知识传授的高效性,而不是教学水平的提升,因为后者是很难量化的。与此同时,高校认为,教学实乃资源消耗,因此为了降低成本,高校减少了全职教授的授课工作量,聘请了大量的兼职及临时教学人员来替代他们。可想而知,教育质量直线下降。
除此之外,学术单位即院(系),被视为“经济产能中心”。不能贡献产出的,如大部分的博雅教育,就被缩减甚至完全取消。相反,科学魅力无限,但也不是任何类型的科学 ,比如基础科学就不受重视。 另外,校园不间断的全球性扩张至关重要,再次充分体现高校商业化运作的主题:建立品牌,占领市场份额,充分汲取全球新财富,等等。 具体的例子包括:纽约大学的阿布扎比校区,耶鲁大学的新加坡校区,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土耳其、巴西的全球中心等。
在中国,文科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已经让文科学生成为了技术型人才,这本身就已经脱离了文科教育本应是人类探索自身内在边界与奥秘的宗旨。而糟糕的还在于,文科研究已经成为了获得职称职位与研究经费的一种武器,它本身的内在意义已经被消解。
大学对学生职业发展所采取的态度当然是,重视收入,淡化职业的个人价值体现。就算某些职业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大学也不一定会加以制止。这就是目前教育系统筛选并培养学生的方向。
博雅教育:被遗忘的大学灵魂
红线
大学的任务不是培养就业机器,而是培养学生创造自我、创造生活、培养独立精神。究竟应从何下手? 经久不衰的最佳方案就是以人文为中心、由敬业的教师主导小班教学的博雅教育。什么是博雅(liberal arts)教育?
博雅教育并非政治学里的自由主义(liberalism),其英文名称中的“arts”也不仅仅是指艺术,其人文内涵指代的范围更广。 准确来说,博雅教育的定义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它相对立的是应用学科或者职业技术类学科,如护理、师范、商科、法学、医学等。
引用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路易斯·梅南德的语言:
“博雅教育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
博雅教育旨在探究,其唯一的标准是追求真理,而非实用性目的或奖励。博雅教育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学生并非吸收信息,而是对知识进行思辨。更确切地讲,我们学习的根本不是收集、接收信息,而是论证。
大学的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在逻辑连贯的框架内综合研究结果,并清晰有力地传达我们的结论。 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必将是艰难的、缓慢的,需要付出极大努力,而大学四年仅仅是个开端。
博雅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广度。也许你只钻研某一个领域,但你同时又会接触到一系列其他领域。你不仅要学会思考,而且要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你也许会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人类行为特点,但你也会从文学的角度去体会人类行为。你也许会先从哲学的角度认识现实,但你也会从数学或物理的角度思考现实。经过诸多角度的比较,你的头脑才会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灵活;你也因此变得更加善于质疑,思想更加严谨。最重要的是,你学会了自我教育。
人文学科:职场中的隐形王牌
红线
你学的专业几乎不重要,接受博雅教育的毕业生在职场上如鱼得水,为什么?
《华尔街日报》曾经有一篇名为《雇主认为:大学专业是次要问题》的报道。
该报道指出,一项对318家公司的调查显示,93%的公司雇主认为,“批判性思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要比求职者的本科专业背景更加重要”,部分原因是他们招聘的职位需要承担“更广泛的职责”和接受“更复杂的挑战”。
以起薪论成败绝对是一个陷阱。 一项长期研究发现,职业技术性专业的确在起薪上占据优势,但是在接下来的1 年时间内,这种优势会逐渐消失。
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你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做准备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你的第一份工作。 另外一份调查显示,30%的公司在招聘文科专业毕业生,该比例仅次于工程类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占34%),但是远超于金融和会计专业(占18%)。 进行这项研究的机构负责人表示:“公司更看重软实力。硬能力是可以教出来的,但是软实力需要培养。”而后者似乎是稀缺的。
另外,只有44%的雇主认为,大学毕业生已经具备在公司取得实质性进步的能力。 还有一份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普遍在沟通以及团队合作上存在明显不足,往往难以从多角度理解复杂的问题。只有1/4的学生具备胜任工作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而这些软实力恰恰就是博雅教育所致力于培养的。 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所说:
“我们所学的知识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有不少人嘲笑学习亚里士多德能否“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完全是错误的。 一本有关职业发展指南的书建议年轻人放弃读大学,并引用了一位大学退学女生的观点:“大学毕业之后,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精通休谟或康德的思想。” 也许确实没有人在乎这个,但他们在乎你能否很好地思考并表达自己。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巨人,精读他们的艺术、文学以及哲学作品,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就如另一位人文专业学生所言:“我每天被迫去思考人类历史上最难的问题”,这是你能给自己提供的关于如何说话和思考的最好训练。 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帮助你超越时空和工作的限制来思考问题。
博雅教育所关注的是公民精神、他人利益,最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强大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人文学科在真正的大学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
当然,塑造自我并非空穴来风,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向前人借鉴智慧。 人文学科包含了历史、哲学、宗教学、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凝结了前人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这些学科适合解决作为个体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针对的并不是某个固定领域或者某种职业,而是人性—当我们从工作中抬起头来思考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很可能会问的问题。其范围之广能容下整个宇宙,其中不乏爱情、死亡、家庭、道德、时间、真理、神明以及一切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结语
红线
说人文学科可以通往真理,这本身就挑战了我们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之一。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科学的世界,而且生活在一个科学主义的世界。 我们着迷于成绩、收入和性生活,却走马观花式地对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艺术的力量,如诗人雪莱所言,能让灵魂惊醒过来。
拯救文科教育,并非怀旧,而是重建一种可能性:让教育重新关乎灵魂,而非螺丝钉;关乎真理,而非KPI。唯有如此,当下一代问起“人生的意义”,我们才不必沉默地指向Excel表格,而是递上一本柏拉图,说:“看,这里曾有答案。”
新书信息
《优秀的绵羊》
【作者】[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译者】林杰
【出版时间】2025-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名校非上不可吗?文科就没有前途吗?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成为大人是什么意思?鸡娃到底有没有意义?对于应试教育,是要说yes还是no?他们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但面对社会时钟的压力,我们还能怎么做?这些问题,在过去和今天都困扰着年轻人。
2008年,前耶鲁大学英文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因《精英教育的劣势》一文走红,随后《优秀的绵羊》横空出世,触动了无数读者的神经。德雷谢维奇在书中详细分析了“绵羊”的特质和现状、名校的选拔机制、精英家庭的养育以及可能的出路。第一部分讨论了美国精英教育体制本身——一个“强迫学生选择成功的系统”。第二部分阐述现在的学生可以做什么,从而摆脱这个系统。第三部分详细讨论通识教育的意义、人文学科的价值,以及为什么需要真正尽心尽力的老师和小班授课等。第四部分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对领导阶层的培养。简而言之,该书探讨了美国建立的一套精英教育系统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命运,这个系统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该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掀起舆论海啸,被媒体评价为“可能会留下持久的印记”。
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会发现文中描述的现实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坏:中美大学大量取消文科专业,中国大学生越发保守,掀起前所未有的考研考公热。相似的困境,同样困惑、温顺又努力的年轻人,像极了优秀的绵羊。对于作者振聋发聩的批评和个人的愿景,这一届的年轻人会如何回应?
10周年纪念版,附作者亲签致辞、新版序言和多篇专家导读,各方来解读,让我们一起,拒绝“绵羊”的命运。
【作者简介】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哥伦比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曾任职于耶鲁大学。除了经常在大学和高中发表演讲,他还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评论家,文章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新共和》等刊物上。著有《简·奥斯汀的教育》《优秀的绵羊》《艺术家之死》《孤独的终结》等书。
郑永年教授最新力作——《中等技术陷阱: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挑战》,直面中国科技发展重要议题!
IPP荐书|35岁遭遇职场危机?用达利欧的《原则》延长你的“保质期”
IPP荐书|中国未来经济如何靠消费破局?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