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入了第4个年头,双方既有前线博弈,也有谈判桌上的较量。

近期,俄总统普京多次公开质疑乌克兰现政权的合法性,并提议在联合国监督下建立临时政府。这一动作被视为俄对乌立场的重要转折——从“边打边谈”转向“不承认、不谈判、不妥协”,还点名基辅和欧洲,不再容忍其挑衅行为。为何俄罗斯突然变了态度?



普京目标明确

其实,普京的立场变化早已有端倪。不久前,普京当着俄核潜艇官兵的面直言,乌克兰可以由联合国代管,建立一个临时政府,由他们进行和平条约谈判。

这一表态看似突然,实则早有伏笔。自2024年5月,泽连斯基任期届满却因戒严令未举行选举以来,俄方就一直对此表示不满。如今普京亲自下场,实为三重考虑。

切断西方的“代理人”抓手。通过否定泽连斯基的合法性,俄方试图瓦解西方与基辅的协调基础。例如乌克兰近期与沙特、美国的停火磋商中,俄方始终被排除在外,而普京的“临时政府”提议直接架空了现政权的外交角色。

为军事行动“赋魅”。若乌克兰被定义为“无主之地”,俄军的进攻便可包装成“恢复秩序”。这与俄军在库尔斯克、顿涅茨克等地的推进节奏高度同步——截至4月初,俄军已控制库尔斯克三分之二区域,并对库拉霍夫形成三面包围。



“榛树”发射画面

试探特朗普的底线。虽然特朗普发誓要解决俄乌冲突,但手中并没有太多筹码,以致于步步忍让,普京显然是在试探特朗普的底线。俄方一边通过征兵16万、再射“榛树”导弹展现强硬,一边又积极和美国谈判,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但乌克兰和欧洲显然不这么想,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无人机不断袭击俄能源设施,不仅造成财产安全,还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欧盟则持续拱火,英法还企图展示其核力量,这些都让俄罗斯不胜其扰。

普京自然不耐烦,这一点的直接体现就是4月3日启动的征兵令,将俄军总规模推至150万,新征16万士兵中虽官方称“不上前线”,但库尔斯克战役中已有应征者意外参战的先例。配合“军功爵”制度,俄军正打造一支“为战而狂”的部队。



特朗普力促俄乌谈判

另外还有军事人士分析,俄军可能再次使用“榛树”导弹,定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个猜测绝非空穴来风。这款射程5500公里、速度达8马赫的武器,表面针对乌克兰,实则剑指欧洲。

作为可搭载核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榛树”既能在常规战争中精确打击乌军指挥部,又能以“模糊核门槛”震慑北约。还记得当初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英国向乌提供“风暴之影”导弹时,俄罗斯的回应是让欧洲重新体验“被导弹支配的恐惧”。此外,在特朗普政府寻求“快速停火”的当口,俄方抛出“榛树”议题,实为增加谈判要价。

而普京这一决策背后,是对国际形势的精准预判。一方面,德国增援防空导弹与匈牙利反对军援的并存,暴露出欧盟的脆弱共识;另一方面,俄方对特朗普的“24小时停火论”既期待又警惕,特朗普暗示可能承认俄占领土现状,这与普京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暂停谈判、要求解除制裁的姿态,又让俄方担忧“竹篮打水”。



普京希望乌克兰换领导人

除此之外,相比西方的高调介入,印度、巴西等国的暧昧态度,也为俄提供了喘息空间。当“全球粮食危机”“能源通胀”成为更迫切的议题,俄乌冲突正从“道德叙事”降维成“利益计算”。

普京的“掀桌”策略,本质是将军事胜利等同于政治解决方案。在俄乌谈判胶着之际,或许可能会起到威慑作用,迫使基辅和欧盟放弃幻想,但反过来想,也可能会让局势更加恶化。

目前俄乌冲突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普京的目标十分明确:希望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压力,促使乌克兰更换领导层,并实现所谓的“去纳粹化”和解除武装。这种策略不仅仅是为了削弱乌克兰,还旨在重塑该地区的政治生态,确保俄罗斯在东欧的战略利益。至于乌克兰和欧洲,甚至于美国,手里的牌所剩无几,已经没有太大回旋余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