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现身北德文斯克市,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885M型核潜艇“彼尔姆”号的下水仪式。这是继2024年“阿尔汉格尔斯克”号列装后,俄罗斯第二艘配备“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核潜艇。普京在演讲中强调,俄将“竭力巩固海上强国地位”,并重点提及北极航道安全与全球海洋利益的维护。

普京选择在俄乌冲突胶着期高调展示新武器,意在向西方传递“俄罗斯军力未受战争拖累”的信号。他直言“俄军将彻底击溃乌军”,并警告北约勿低估俄军实力。


随着北极冰盖消融,北方航道成为全球航运新动脉。885M型潜艇的部署直接服务于俄罗斯对北极资源的控制权争夺,其潜航能力与导弹射程可覆盖北极至北大西洋的关键水域。

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仍能推出顶尖装备,彰显其军工体系的韧性。普京称885M为“阶段性里程碑”,并计划未来5年建造10艘同型潜艇,加速海军现代化。

885M型(北约代号“亚森-M级”)是俄罗斯第四代多用途核潜艇,其性能对标美国“海狼级”,被视为“俄罗斯海军皇冠上的明珠”。水下排水量达1.38万吨,配备8组垂直发射单元,可携带24枚“锆石”导弹。该导弹射程超1000公里,速度9马赫,能穿透现有反导系统,对航母编队构成致命威胁。采用共形阵列声呐系统,探测距离延伸至100公里,远超传统球型声呐;钛合金耐压壳使潜深达600米,结合低噪音螺旋桨设计,隐蔽性显著提升。除反舰与对陆攻击外,885M可掩护俄战略核潜艇(如“北风之神”级),在“堡垒海域”构建二次核打击屏障。


美国《防务新闻》指出,885M的服役迫使美军加速推进“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与激光反导系统研发。北约担忧,一旦俄潜艇部署至北大西洋,其突防能力将颠覆现有海战规则。

中国近年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突破(如096型战略核潜艇与无轴泵推技术),但与俄885M相比仍存明显短板。俄核潜艇采用自然循环反应堆,无需外部泵送即可冷却,噪音更低且可靠性更高;中国虽实现全电推进,但大功率反应堆稳定性尚未经实战验证。885M的360度共形声呐阵列大幅提升目标捕捉精度,而中国潜艇仍依赖传统艇艏声呐,探测范围与数据处理能力落后一代。俄“锆石”导弹已实战部署,而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如鹰击-21)虽亮相,但与潜艇的整合进度滞后。此外,俄潜艇部队常年活跃于北极与北大西洋,积累了复杂环境下的作战经验。

俄罗斯北方造船厂可同时建造4艘核潜艇,中国大连与渤海造船厂年产能约6艘,但特种钢材与精密部件供应链仍依赖进口。美智库预测,中国核潜艇产能或于2030年追平俄罗斯,但技术代差需更长时间弥补。


096型已实现95分贝以下噪音(接近海洋背景音),但需进一步提升自然循环反应堆与泵推系统效能。研发类似共形阵列的主动声呐,结合人工智能提升目标识别能力。将高超音速导弹适配于垂直发射单元,缩短反应时间(俄“锆石”已实现潜艇搭载,中国类似项目仍处试验阶段)。

中国可发挥电子信息与无人系统优势,构建“潜艇+无人机”协同作战网络,弥补单一平台性能不足。加大对北极科考与航道开发的投入,为未来潜艇部署积累地理数据与政治筹码。深化与白俄罗斯、伊朗的技术合作,获取耐压材料与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885M的下水标志着高超音速武器与核潜艇的结合进入新阶段,其影响远超俄乌战场,加速部署“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与“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机,同时推动“AUKUS”联盟向亚太扩展。英国、挪威等国加强反潜巡逻,但俄潜艇的极地部署能力使传统防御体系难以覆盖。短期内需承认差距,但096型与后续型号的迭代(如无轴泵推、巨浪-3导弹)显示追赶潜力。若保持当前研发投入,2035年前后或实现与美俄并跑。

普京在“彼尔姆”号仪式上的宣言,不仅是俄罗斯海洋野心的展现,更是对全球权力格局的重塑。对中国而言,核潜艇技术的追赶既是军事命题,更是综合国力的试金石。在“以实力求和平”的规则下,唯有持续突破核心技术、优化战略布局,方能在未来的深蓝博弈中占据主动。


2030年或成关键节点——若中国攻克反应堆与声呐瓶颈,新一代核潜艇有望比肩885M;而北极与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争夺,将决定中美俄三极格局的最终走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