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而适时减速,同样也是减少伤害

4月5日,有人在青海格尔木路遇雪豹尸体,疑遭车辆撞击。当晚,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在距格尔木市区130余公里处一雄性雪豹在路面死亡,现场有车轮沾血行驶痕迹。目前,公安部门对该雪豹死亡原因正在调查核实。该局同时呼吁广大司乘人员谨慎驾驶,注意避让在道路上穿行的野生动物。


↑网传视频截图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其中“路撞”或“路杀”已成为部分野生动物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去年12月,疑似可可西里网红狼死于货车碾轧;去年6月,一只华北豹在横穿马路时被车撞伤……

动物被“路杀”或“路撞”,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曾提到,美国学者发表于十多年前的一篇论文揭示,对野生动物的威胁排名第三的是与汽车相撞,即路杀现象。也有研究文章指出,在全球各地,动物因与车辆碰撞而死亡的数量已超过了狩猎,路杀成为陆地脊椎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人类频繁的交通活动中减少路杀,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对动物而言,穿行于道路的汽车,速度和力量都超出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认知范畴,每次穿越公路,也成了危及生命的考验。所以,在道路规划时,减少对动物栖息的影响,修建方便动物穿越的涵洞、桥梁,理应是人类认真考量的。我国的大型基建如青藏铁路,就曾因动物保护而修改线路,设计便于动物迁徙的通道。城市建设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深圳排牙山-七娘山之间等都修建了方便动物迁徙与觅食的生态廊道。这样的生态廊道,对动物而言是生命通道,也理应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区域建设规划的标配。

交通部门、保护区管理部门也有必要在动物活跃路段提供更频繁、清晰的提示,或在重点路段设计减速带、减速弯等,让车辆在经过时可以适时降速。在AI大行其道的当下,用新技术守护动物也该成为与时俱进的选择和尝试。据新华社报道,在路杀频发的巴西,一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此创建数据库,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醒驾车者提前躲避,目前测试显示有一定效果。

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个驾驶人心里系上一条事关动物生命的“安全带”。适时减速不仅是交通文明的体现,更是对动物生命的敬畏。当看到“动物出没”标志时,将脚从油门移到刹车上的简单动作,可能就是对生命强有力的保护。同时,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警戒带”也应该建立起来,不投喂野生动物,减少对动物行为的干扰,也是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应有的敬意和保护。可可西里那条葬身于车轮之下的狼,很可能就是因为习惯了人的投喂,而对车辆失去了原有的警觉。

多年之前,一条关于动物保护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而在当下汽车成为动物杀手之一的背景下,适时减速,同样也是减少伤害。

红星新闻评论员 李秀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