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颗颗种子被埋进土壤,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让我们跟随英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列文・比斯(Levon Biss)的镜头,深入探索种子的隐秘世界,领略那些藏在微观世界里的生命奇迹。
列文・比斯不仅是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高级会士(FRPS),更开创了昆虫超微距摄影技术,并发起 “微雕”(microsculpture)项目。他的第一本著作《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作为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超微距摄影的开创性作品,成功将自然与科学完美融合,一经问世便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广受赞誉,在国内豆瓣平台上更是斩获了 9.5 的高分。
凭借在昆虫超微距摄影领域的卓越成就,列文・比斯受到了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青睐。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种子,让种子的隐秘之美在镜头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种子的隐秘之美》无疑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籍。列文・比斯的每一张照片,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微距镜头的凝视下,那些原本肉眼难以察觉的种子纹理和质地,被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种子历经数千年的惊人演化,通过这些照片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对生命的奇妙有了更深的体悟。
书中这些令人着迷的种子,均来自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馆。这座始建于 1670 年的植物园,是世界著名的五大植物园之一,珍藏着 300 余年来从全球各地采集的 300 多万份植物干标本,涵盖了农作物、有毒植物、园林植物等各类植物和菌类,堪称一座植物材料的 “图书馆”,对科学家研究植物和菌类的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那么,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与列文・比斯是如何结缘的呢?植物园标本馆馆长戴维・哈里斯在参观 “微雕塑” 展时,被列文・比斯昆虫摄影作品中如珠宝般浓烈的色调深深震撼。当得知列文对拍摄种实类收藏品感兴趣时,戴维立刻向他发出了参观植物园的邀请。据戴维回忆,列文・比斯在检视藏品时,专注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对标本的浓厚兴趣更是溢于言表,短短几秒钟,便深深沉浸其中。
随后,植物园耗时 6 个月,从 3500 份标本中精心筛选出 100 种植物果实与种子。列文・比斯将这些摄影对象放大至 80 倍,捕捉到植物表面丰富多样的细节,照片的精细程度超乎想象。每张图片还配有一段简洁的科普文字,不仅反映了 100 多年来植物的采集状况,展示了种子的传播方式,还介绍了人类对植物材料的利用方法。
《种子的隐秘之美》的魅力,不仅在于微距摄影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以往,人们观察种子,更多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样品采集的日期和地点。而列文・比斯的镜头,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包裹在果实内的细微构造。有的画面呈现出植物如纸般的羽翼,或是其他有助于种子飞翔的轻盈结构;有的则展示了残留的果肉状物质,以及种子上的伤口和疤痕。
就拿 “木伦布” 来说,它又被称为 “翅子树”。新鲜果实的翅状部分外部呈红色,内部为金绿色,干枯后颜色逐渐由棕转黑,质地薄如纸片,便于借助风力传播。还有呈爱心形状的 “黄色皮奎亚”,属于夹竹桃科。图片中的果实标本已经裂开并释放了种子,因而呈现出奇妙的心形外观。这种植物广泛分布于季节性干燥的热带与亚热带草原森林中,但如今这些森林正面临伐林造地的威胁。幸运的是,其厚厚的软木质树皮,为它在当地周期性的自然火灾中提供了有效防御。
通过列文・比斯的工作,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标本馆的受众群体,从单纯的科研人员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大众。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中,我们见证了种子的隐秘之美,被其中的奇妙与震撼深深吸引。
在这个春天,不妨翻开《种子的隐秘之美》,让这些神奇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带来静谧而美好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