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春天。淮河两岸绿意铺展,鹅黄点缀其中,空气里弥漫着油菜花香,呈现出江淮特有的整洁雅致。这次回淮南,是为参加牛肉汤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往归来总是忧心忡忡,这次却平和喜悦,连阴霾的天气也未能影响分毫。
清早从北京出发,中午抵达。一个朋友从霍邱赶来,他原本是从北京回老家上坟,得知大会召开,也特意过来。饭店里还有一位淮南籍的网络达人。邬部长、熊部长,以及田家庵区的郑部长、张部长也来了。正赶着二中放学,穿着校服的孩子们蜿蜒走来,我们站在窗边看着。我读中学时,二中还在山北化肥厂旁,远没有如今这般巍峨。现在条件好多了。几秒后,邬部长感慨道:“这些都是淮南的未来,淮南的希望啊……”
席间,聊到淮南牛肉汤的现状。这碗汤在世界范围内开花,在淮南本地更是火得一塌糊涂,尤其是老北头那个号称是淮南牛肉汤产业的十字路口,杨家、王家、牛家三家争雄,游客络绎不绝,排队现象严重,“房租翻了好几倍”。我们大吃一惊,心疼店家,纷纷呼吁:“房租不能涨啊!”大家笑了。郑部长说,这是市场规律,不能外力干预。熊部长告诉我,不单单是田家庵,九龙岗地区有的店家,过去一天卖五六十碗,现在能卖五六百碗。
饭后,想去九龙岗民国小镇看看,王科长做向导。车驶向九龙岗,道路比当初勘景时整洁多了,沿路不时看到六姊妹取景地的导引广告牌。进入九龙岗镇,泓泰宾馆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地方我知道,剧组美术总监王刚为方便工作,一直住在这里。他的工作细致接地气,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最后甚至能随便走进任何一户人家,都能坐下来吃饭,群众欢迎。
自剧开播以来,小镇热闹了近两个月,山南海北的人汇聚于此,这片街区成了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丁字路口蓝色铁皮围挡前下车,我们信步走向梧桐深处。三间小院,何家、汤家、刘家,都已围上围栏,需排队进入。院子里摩肩接踵。一年多前,这里还是断壁残垣,美术老师细心修葺,让这方天地焕发生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几间小房能引来这么多人观看?房子本身作为文物,固然有它的文化价值,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念。这是淮南的历史,是中国百姓的生活,乃至于世界风云都在这里投影。是我们的来处。管中窥豹。这里是时光博物馆,是回不去的过去,人们在这里为心灵找一个安处。
我们又去九龙岗矿业所原办公地,这是剧中保健院的取景地,进门右手边一间大屋作为文旅的暂时办公点。院子里的雪松参天,见证着悠久的历史。我们找了一圈未发现地下坑道,于是出了办公楼,绕过转盘街的大雪松,沿巷道往何家楼房去。巷口三位阿姨坐在小凳上,前面摆着盆糖稀,用小木棍卷,一个两块钱。我们驻足观看,买了几支,真是童年的味道。民国小镇热闹,附近不少居民也出来摆摊。
摊位旁的邮局也是取景地,梅婷、陆毅、李晨拍摄时我在场,天气寒冷。陆毅和李晨拍摄间隙披着羽绒服,梅婷却仅着单衣,下来就揣摩剧本,毫不畏惧寒冷,辛苦敬业可见一斑。
继续前行,经过一张巨大的剧照牌,何家楼房近在眼前,这是剧组搭建的道具楼。沿着北院墙,一溜摊位车排开。据说,春游江淮系列活动将于安徽七市联合举办非遗农产品展。朋友去洗手间,我们在摊位前等着。路过的行人问:“明天六姊妹剧组人员会回来吗?在哪里能见到?”大通区宣传部的潘部长、蔡部长和淮南文旅的李主任热情地告知,活动将于明日在山南的奥体中心举办。
等待时,我问李主任什么时候来文旅工作的。李主任答:“才来的。以前在外地工作,现在淮南文旅发展得很好,所以就回来,为家乡做贡献。”我们都为李主任的情怀竖大拇指。的确,淮南不仅需要关注和流量,还需要人才回流,需要相信淮南会变好的蓬勃精神。据网络达人朋友说,现在外地游客增多,淮南的出租车司机作为窗口人员,也更加精神抖擞、亲切热情。
走进楼房,进入客厅,这是剧中何家老小生活的主空间。我坐在沙发上,这是剧中何文氏、刘美心经常坐的地方,梦里不知身是客,仿佛一切真的存在过。这就是戏剧的力量,虚构的力量,它重构现实,又反过来影响现实的塑造。我们在各个屋里观摩。墙上挂着一副画,很有年代感,竹帘作底,布料拼贴的女孩像,黑长头发,红色亮片衣衫,大眼睛,微笑着。下方的字很有意味——难忘真情。请让我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请时时想起关心你的我。
我们都有一颗人类的心。
又到开机仪式现场,那片红砖围挡的小广场,巨大的剧组合照立在北面墙边,不时有人上红毯铺就的台子与照片合影。南面的老吴便利店前人头攒动,窗口的黑色复古电话机成了打卡道具。朋友们拍了不少照片,随后去旁侧的特色店逛。我们都对淮南烙画的小木头盒子感兴趣。得知这些盒子是老存货,卖完就没了,我们赶紧抢了几个。我选了一个蝴蝶图案的,一个小白兔图案的。淮南烙画曾是出口产品,为市里赚外汇,现厂子没了,不再量产,实在可惜。
离开民国小镇,去看克虏伯井架。这座巍峨的井架见证了淮南煤矿发展的历史,历经百年仍不屈地挺立着。井架旁有几栋红砖房,房前一片油绿,春意盎然。我拍了张照片发了朋友圈,一位外地朋友留言:“这是在国外吗?很有苏格兰风情。”我告诉她,这不是苏格兰,是淮南的九龙岗。井架旁不远处有九龙湖,湖边是大片油菜花田,风从湖面吹过,水边高高的芦苇轻轻晃动。我们沿着芦苇丛走向小渚,拍了不少充满野趣的照片。
同样以水为美的还有王楼村。今年大通区有几个热门景点,早先是天目湖吸引人,之后民国小镇热闹,最近王楼村的高塘湖崭露头角,吸引了不少打卡游客。天很阴沉,但湖畔依然热闹,有人在烧烤,孩子和狗在草坪上嬉戏,也有人在直播。湖边的椭圆形石块营造出海边的感觉,几棵巨大的柳树斜在岸边,柳条垂在水面上,提醒人们这里是湖而非海。远望去,一条高架桥延伸到水天交界处,湖面开阔如镜,水天一色,真美!
高塘湖还有不少美丽传说,传说朱元璋曾在此斩龙,惊起了湖底的两只蛤蟆,它们跳出水面变成了湖边的蛤蟆石。我们没找到蛤蟆,却看到湖边草坪上的红色直升飞机。这是王楼村开发的一部分。村主任说,村里已展开招商和规划,进展良好。未来的王楼会非常美丽。天目湖和高塘湖的火爆,正好说明了淮南水资源的丰富。大河穿城而过,湖泊星罗棋布,这些都是文旅发展的底气。像我们在北方待惯了的人,看到这么大的水面,都非常喜欢。
傍晚,我去拜访老市长宋长汉。门一开,老市长站在我面前,我愣了一下,赶紧伸手握住。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没想到老市长这么高大,九十五岁,看上去依然顶天立地。他的手很有力,紧紧握住我的手。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屋内依旧是90年代的陈设,破旧的沙发,古老的墙裙,像我曾拜访过的许多文化老人的家,简朴而温暖。确实,物质条件并非最重要,人生最终不过是活一份精神。我感谢老市长对《六姊妹》的关注,并送了他两本书。宋老是淮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我出生那年,他拍板建设了淮南的第一条现代化道路——洞山中路。这条六车道的大道见证了淮南的鼎盛时代,路两旁的1152棵梧桐更是淮南的典型风貌。这位建国前就参加革命的老人令人肃然起敬。95岁的心情,95岁的祝福,我们约定下次再一起坐坐。
回程时遇到谢部长,我们握手笑谈。拍摄期间遇到困难,谢部长曾宽慰我,“没关系,有困难很正常,所有的一切都是事情的一部分,这事从头到尾也是一件作品。”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深受启发。
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门。打开门,一个跟我差不多高的壮实男孩站在门口,是我中学同学的儿子。其实我和同学此前没有联系,这次回来前,她突然联系我,说她儿子很喜欢我的书,要求我在书上签个名。我在书上签了名,并礼貌性地做了些叮嘱和祝福,合了照。实际上从一进宾馆起,合照就不断,我全部同意配合。一位我不认识的领导上前问:“伊北,你老家哪的?”我答:“田家庵。”领导又问:“我也是,你田家庵哪的?”我答:“北头。”领导说:“我也是北头。”……这样一问一答不断拉长着。
二十九号中午,冰心散文奖得主梅雨墨来看我。我们在食堂吃了午饭,随后在庭院里散步。梅老师这次来,主要是把上次写我的人物纪实稿的样报给我。之前我们在市文联举办的座谈会上见过一面,这次是第二次见面。梅老师给了我几份报纸留作纪念。其实当初报社策划写这篇人物稿时,我劝梅老师别写,就像吃鸡蛋,好吃就行,何必了解母鸡。但梅老师坚持说:“这是我和淮南人对你的爱和感谢,你一定要接受。”正因这句话,我同意并配合了采访。
梅老师谈起自己在煤矿工作的经历,也提到两位安徽文坛前辈来淮南采风时的交流。其中一位赠他墨宝,寄予厚望。然而多年过去,他觉得自己未能实现创作上的期许,“前辈的勉励我没能实现,愧对他的期望,但你把这份期望延续了。所以,你明白我为什么特别关注你了吧。”
下午两点多,我们前往山南奥林匹克中心。进体育场北门,看到三口巨大的锅,大厨们围着,锅里热气腾腾,队伍排得很长。旁边摊位上是各色淮南特产,我们逛了一圈,买了酥瓜和米酒。入口处遇到张会长,聊了几句,感慨这次活动办得盛大。安检后进入休息区,淮南籍歌唱家张旭快步走来跟我打招呼。我们早前加过微信,这是第一次见面,却不觉陌生。他拉我过去,问什么时候到的,还说自己要唱的歌里把我的名字用谐音编进去了。在会场遇到刘家牛肉汤的老板,一个朴实的中年人,他感谢剧中有他们店的招牌镜头,我们也感谢了他。剧组在淮拍摄期间,刘家曾到现场为剧组烫汤。
不一会儿,艺术总监和总制片人杨晓培到场,刘钧、颖儿、曹斐然、崔航陆续也来了。这天虽冷,甚至有些冻人,但演员们都很敬业,个个“美丽冻人”。“回娘家”嘛,还是要漂漂亮亮的。
时间一到,活动开始了。我们上了看台,稍坐片刻,邬部长发言后,我们鱼贯走上舞台。我原以为自己会很紧张,但上台后,看到热情的淮南人和来自各地的剧迷,瞬间放松了。因为一部戏,淮南人的心又聚到一起了,哪怕只是找回一点点自信,产生一点点自豪感,一切就都值得。
在台上,我郑重感谢了杨晓培女士,这也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影视是门工业,推动项目不易,杨女士作为操盘者,决定启动这个项目、请我当编剧、决定在淮南拍摄,这些都需要勇气和决断力,是一件大功德。看到杨女士从邬部长手里接过两项荣誉,我也由衷高兴,仿佛是娘家人给人回了礼,这是礼貌,也是感谢。望着万人欢庆的景象,我几乎愿意相信,只要有淮南人在,这部戏就会传下去。
活动结束后,我们往场外走,群众依旧激动,手机四处举起,有尖叫声:“刘钧老师好帅!”“颖儿好美!”“刘小玲你太漂亮啦!”“秋林好帅!”我们去会场外的牛肉汤大锅参观了一圈,在人群中艰难前行。刘钧老师被夹道的人抓了好几把,没办法,中年大姐们对他扮演的常胜太喜爱了,直到上车被会务组接走,群众自拍合照和签字不断。会务人员说,我们离开后,群众还不愿离去。时书记提到,这次活动,三大锅牛肉汤全部告罄,分发近两万碗,全部免费!火热的氛围,淮南人豪爽大气尽显!来者是客,坐下喝碗牛肉汤吧!
第二天,该离开了。唐部长和王科长来送刘钧、曹斐然和我。唐部长依旧热情,实际上在整个项目的落地和拍摄过程中,他被市委指定为总协调人,和王科长一起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唐部长这个资深的老淮南人积极协调,项目运转恐怕不会这么顺利。列车到了,该告别了。站台棚顶之下,刘钧走在前头,高高的个子,坚毅的背影,某一刻,我有些恍惚,仿佛何常胜走在前面似的。几乎分不清什么是幻,什么是真。
信息来源:大皖新闻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