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是土生土长的向阳镇人,1981 年生。上小学时,学校曾组织来营梁村木鱼包春游。在她的记忆中,木鱼包尚未进入现代的人居开发。
「有一片茶园,周边是零星的耕地,没人住在这里。」
2023 年,「一山·山之茶」民宿项目启动土建。茶余饭后,陈娟和几个邻居常常到后山「监工」。大家都有些兴奋,「这个颇为大胆的民宿,建得怎么样了?」
两年之后,山之茶民宿揭开神秘面纱。以山为樽,兜住了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国。
紫阳是座山城,作家贾平凹评价它:「有如重庆之盘旋,却比重庆更迷丽,有如天津之曲折,却比天津更绕趣。」
在山的线条上建房子,不难,这是紫阳山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存智慧。但要把建筑隐于山林之中,不失为一种挑战。
山之茶民宿邀请了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建筑师贾莲娜操刀设计,以自然生长为命题,让房子攀附在山体上,轻盈又舒展。
从户外停车场走入山之茶民宿,首先经过「山顶茶餐厅」——建筑面积近 900 ㎡ ,空间共三层,包括主题餐厅、饮茶空间、私密茶室、景观包间。
最佳观景位二楼茶空间,设置了靠窗茶座以及两个不同风格气质的私密茶室。
餐厅之外,大手笔地铺开草坪庭院。既是空间的延续,也通往更私密的住宿区域。
自西向东,「山顶民宿」的五栋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茶山之上,曲折的连廊穿梭其中,串联起接待大堂、疗愈教室、20 间客房和 2 个泳池。在廊下行走,颇有游园的乐趣。
紫阳人擅长就地取材,用当地出产的独特矿产资源「板岩」盖房子。墙是石头砌的,瓦是石板铺的,就连屋顶也是一片片石板搭成的。
设计师延续这一智慧,将老屋拆除后遗留的石板瓦重新利用,铺设在屋面上,层层叠叠,宛如山林里长出的自然肌理。
从山顶拾级而下,来到一片挺拔的松林,这里沿山势排布着 11 栋木屋和 2 间茶寮,组成与自然同频呼吸的木屋建筑群。
茶寮不设防,落落大方,进入这里就如好茶之人如鱼得水。松间明月,深嗅茶香。
当城市里的开发商卡着容积率做产品,巴山之上,山之茶借来一片松林,不由分说地将风景揽入屋内。
看着一砖一瓦垒出房子的骨骼和肌理,围合出令人遐想的度假空间。
2024 年 10 月,王娟报名参加民宿管家培训,考试通过后,正式成为山之茶的民宿管家。
做客木鱼包人家,只要进门一入坐,好客山民就会给你泡上一杯上好的紫阳富硒茶。
没有太多繁文缛节,一只寻常的玻璃杯或是陶瓷杯,少许毛尖,倒上巴山泉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紫阳人的待客之道,已彰显无疑。
而入住山之茶民宿,客房里标配的茶包和茶具,只不过是书中的序言,接下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深知明前茶金贵的人,谁不想喝上一杯自己亲手采摘、杀青、揉捻、提香的明前银针呢?
山之茶民宿所在的半亩茶园,已经有 70 多年的栽种历史。早年间,这里原是几片分散的茶园,未成规模,后由紫阳文旅投资公司接手管理,统一除草修剪。
如今,半亩茶园里精心打造了观江茶室、步道茶廊、景观树木,总面积超过 500 亩。
采茶制茶的一站式体验,不过信手拈来。
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但紫阳人家家户户挂着的腊肉,才是餐桌上的硬通货。
烟熏火燎的外表下,藏着丝丝缕缕的柔情。洗洗涮涮,切成薄片,与晒干后重新泡发的土豆片抱团翻炒,锅气翻涌。光就着一盘咸香弹牙的腊肉土豆片,就能轻松干掉两碗米饭。
汉江河坝的江团鱼和花鲢也是当仁不让的餐桌主角,杀鱼,剖肚,取腮,放上蒸锅,最后浇一勺滚油。高端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夹一筷子软嫩不散的鱼肉,酣畅淋漓。
还有以茶叶作浇头、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先抓现宰的山林走地鸡,就地取材的菌菇野味……舌尖上的风起云涌,不在深巷,只需入座山之茶餐厅。
几天前,山之茶民宿里铺开了一席盛宴。建筑设计师、美院教授、文旅媒体、艺术家和自媒体达人都赶来参加这场春日聚会。
自然之间,天光、晚霞、松针、微风,都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养料。
山林里闭目冥心坐,兴致来了,就打一套八段锦。茶道与颂钵四手联弹,在微小的振动中,一呼一吸。松林里随处可见的松果、樱花、紫叶李,也被带回手作教室,裱为画作。
高山之上,还是绝佳的观星胜地。黑夜百无聊赖,但只要一次简单的抬首动作,就能接收到来自宇宙的究极浪漫。
「营梁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娟发自内心觉得,自从开发旅游业,整个营梁村都像个公园。「比小时候热闹多了。」
「以前农村以每个家庭为一个单位,最多农闲时互相串个门。现在村委会那有广场,还修了茶园景区和步道,夏天就在政府安的太阳伞下乘凉唠嗑,邻里关系更亲近了。」
与王娟同期入职山之茶的民宿管家中,有一位叫陈梅。
她是邻镇蒿坪镇金石村人,年轻的时候摆过早点摊,在饭店当帮厨,办过米面加工厂,也曾经营菜铺子、洗车场,还卖过煤。
艰苦奋斗了半辈子,攒下一笔积蓄,打算在蒿坪镇开一家民宿。「通过民宿管家培训后,有人推荐我去民宿上班,先学习学习。」
抱着考察学习的目的,陈梅从蒿坪镇辗转来到营梁村,山之茶民宿。一进山呼吸到新鲜空气,她有预感:「来对地方了。」
山之茶民宿管家 陈梅沿山而上,瓦房店会馆群、茶山步道、半亩茶园组成了「陕甘茶马古道景区」——就在去年,被列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山之茶项目经理王萌初来民宿做筹开,就被半山的茶园夺去了注意力。
去年 3 月,余金春来到观江茶室工作。作为茶农的女儿,她对茶叶的制作过程了然于心,「小时候,放下书包就要帮父母采茶烧火,晚上十点才有空写作业。」
茶室的工作给她带来了实在的便利——早八晚五的工作时间,充实的工作内容,从落地窗能看到渚河九曲回肠穿镇而过。最重要的是,回家只需步行 5 分钟。
中国乡村普遍严重空心化,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留不住年轻人。同样的,营梁村也存在人口流失的严峻事实。
山之茶项目经理王萌想要借民宿这个平台,培养一批本地的人才,「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有合适的人选,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教会他们。」
一来,是为了招募更多的民宿行业人才。再者,乡村民宿最具说服力的代言人,非当地人莫属。
最近这段时间,53 岁的陈梅解锁了一个新的身份:主播。王萌鼓励陈梅试试手,几场线上直播,都由陈梅来主持介绍。
她年轻时在西安、江苏等城市闯荡,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面对镜头也不怯场。
「作为一个农村大姐来说,文化和年龄限制了我的发展,但我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个独立的女人。今天能挣 10 块钱,我就要挣到这 10 块钱。」
茶山上的民宿,和小小的手机屏幕,都是她探索世界的窗口。
在营梁村开办农家乐的王自宪见证了故乡的蜕变,「刚回家乡那几年,村里能做的事不多,只能当装修工人辛苦营生。」
现在,他和妻子经营着农家乐,还办了个茶厂,一年能赚个十几二十万。
风调雨顺的日子里,王自宪时常有一些惋惜。「木鱼包的风景很美,但游客们上了山,意犹未尽又下山了。怎么才能把他们留下来?」
应运而生的山之茶民宿,恰好补足了那片缺失的拼图。
曾经,营梁村是个平凡的村庄,木鱼包更是默默无闻。而现在,这块无人问津的璞玉,正在被细细雕琢,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