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对李纨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因为在她的教育下,儿子贾兰似乎成了跟她一样冷漠且麻木之人,面对亲叔叔跟人打架斗殴,他竟然置身事外,还说出不与他相干这样的话来。

此前我对此也颇觉意外,怎么有人能眼见着自己亲叔叔跟人动手完全无动于衷呢?但当我站在李纨母子的立场再去重新审视这件事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

我们需要弄清一个事实,整个贾府,对,包括宁国府在内,谁有他贾宝玉得宠?没有!他是贾母的心头肉,是整个贾府众星捧月式的凤凰蛋!这样的人,在自家的学堂跟人斗殴,他会吃亏吗?

当然不会!贾宝玉不仅不会吃亏,还极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得宠,逼迫与他起争执的一方赔礼道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金荣最终给秦钟磕头认错,这件风波才算平息。

说到这,必须再提醒大家一下:整件事,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一个是秦钟一个是金荣,贾宝玉并不是真正的当事人,他只是为了帮秦钟,被裹挟着参与了进来。

关键,这件事还不是什么光彩之事,而是金荣发现秦钟与香怜私下相好,所以闹开了,后来在贾蔷对宝玉小厮茗烟的煽风点火下,事情才闹大。

因此,面对这样复杂的一场争斗,原本就年幼的贾兰,为什么要去蹚这个浑水呢?换句话说,贾宝玉身边得力的小厮可不少,都参与了这场闹剧,他贾兰如果真的参与进去,不仅帮不了忙,还可能会帮倒忙,宝玉还得顾着他也说不定。




说白了,贾宝玉的人生根本就不需要贾兰帮忙啊,反过来,李纨母子倒是真的需要人帮,在古代,女子没了丈夫,孩子没了父亲,想想得多可怜啊。

即便李纨在贾府,生活上并没有受过什么委屈,一年到头收益大几百银子,看上去非常不错,贾母也比较疼贾兰,时不时派人送菜,可谁又懂孤儿寡母内心的悲痛呢?

贾府自然可以多多地补贴这对母子,给钱给物都比众人多一倍,但他们内心真正缺失的东西,谁都给不了啊。即便是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也在贾珠去世后,被贾府那无形的大手残忍地收回。

对李纨来说,身为寡妇的她,要在贾府优雅平和地活下去,就必须要杜绝外界的一切干扰,切断与外界的一切人情连接,只做好自己就行。

当时的现实,不允许这对母子去惹任何麻烦,给人留下话柄,让人在背后说闲话,那不是自幼受过良好女德教育的李纨所希望看到的。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对李纨来说,她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自然也会这样去教育儿子贾兰。你要好好读书,其他任何事都与咱们无关,你不需要参与,不需要发言,不需要见义勇为,更不能意气用事。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贾宝玉可以犯无数次错误,即便贾政气的要打死他,还有贾母和王夫人拼死为他兜底,为他的所有错误买单。但贾兰不可以,他不能犯任何错误!如果他像宝玉那样,身为寡妇的母亲李纨,又靠什么来给他兜底呢?




他必须要埋头学习,默默努力,自幼没了父亲的他,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除了默默努力,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贾宝玉可以不好好读书,可以打架斗殴,但贾兰不行,他的人生经不起折腾。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学堂风波这件事,如果贾兰当时忍不住插手了,帮了自己的叔叔宝玉,会是什么后果?你以为王夫人知道后会夸奖孙子贾兰懂事知道护着叔叔,甚至她会因此对儿媳另眼相待?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学堂风波这件事,本来就不光彩。说白了都是秦钟和金荣挑起来的,跟宝玉没什么关系,宝玉不好好读书,仗着身份为秦钟助威逼迫金荣下跪,已经是大错特错不务正业了。但前面我们说了,他有资本和底气啊,因为他后台够硬。

贾兰如果帮了,结果只有一个:出力不讨好。王夫人不会觉得他帮了亲叔叔,还可能觉得贾兰也不懂事,跟着叔叔一起闹,还帮了倒忙,这李纨是怎么教的兰儿?

甚至,可能贾府之人都觉得贾兰也不好好读书,也是个顽童,乃至于怀疑李纨有没有能力教好孩子。而金荣的姑妈璜大奶奶,面对宝玉助威尚且说话那样,如果是贾兰,指不定她怎么评价李纨呢!




因此,李纨的教育理念没错!俗话说得好,言轻莫劝人,就整个贾府而言,谁又有他贾宝玉得宠有发言权呢,况且贾兰小了几岁,这件事,不管是帮叔叔,还是居中调和,他都不足以服众,也没有资格出面摆平。

母子俩在贾府虽然没受到谁的欺负,但孤儿寡母生活在豪门之中的那种心境,外人可能无法体会,他们总是小心翼翼,总是谨小慎微,唯恐多说了一句话,多管了一件事,就给自己招来许多闲言碎语。

所以,即便王夫人让李纨管家,她也只能做个佛爷,轻易不会有任何言论,就像她自己曾说过的,不管你们的废与兴。是她真的不想管吗?是她真的不想像王熙凤那样做管家奶奶吗?不是!是她的寡妇身份,不允许她有任何哪怕一丝一毫的言差语错。

既然多说多错,多做多错,那不如少说少做,或不说不做,只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即可,这样一来,任何人都无话可说,因为她没有任何把柄落在别人手里。何况她是个守节的寡妇,她不惹事已经很好了,谁又会过多地苛责她,说她关键时刻不出手呢?

对李纨来说,甚至就是哭,她都会极力隐忍,如果不是宝玉挨打时王夫人提到了贾珠,如果不是螃蟹宴时李纨多喝了两杯酒,也许她永远不会让外人看到她的眼泪,窥见她内心这一生都无法愈合的悲伤。




当然,贾兰终究是个孩子,所以元宵节灯谜众人都在,但因为贾政忘了喊自己的孙子,所以小家伙就生了气,不喊不出来。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小孩子感受到被轻视后的一种任性而又无奈的邀宠啊?

是啊,整个贾府所有子孙的光芒,都被贾宝玉夺了去。小小的贾兰,只能在母亲的教育下,默默努力着。既然他人遮住了属于你的光芒,那你就自己好好学习,将来让自己闪闪发光,那样谁都不会再遮住你的光芒。

李纨如此教育贾兰,自然有她的良苦用心。在讲究女子三从的古代,丈夫一死,儿子贾兰就是她最大的希望和依靠了。而贾兰在这个贾府之中,想要拥有一席之地,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被更多人看到,他除了努力,没有更好的选择。

对李纨母子来说,贾宝玉一出生就拥有的一切,他们母子需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的努力才能得到,而这,本来就是属于他们却又随着丈夫的去世突然被收回的东西。好在,贾兰是个争气的孩子,没有让母亲失望,在母亲的教育下,他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对于一个单身母亲来说,大约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儿子出息了更能让人扬眉吐气和欣慰的了,自己背后多年默默的努力,所付出和牺牲的一切,在那一刻,都值了。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探春起诗社时,李纨竟然罕见地热情高涨,并且还说,自己前年春天就有这个意思,但后来觉得自己不会作诗,瞎添什么乱啊,所以就没提。




真的是这样吗?也许事情没那么简单。李纨第一个想到起诗社,但最终一个字没说,直到探春起诗社她才说出曾经的想法,为什么?也许当初她想起社后,立马又觉得此举可能会将她置于聚光灯下,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她只想做一个清净守节的寡妇,而发起成立诗社与她自己所极力营造的人设严重不符,还可能因此被贾母、王夫人知道后对其产生一些看法,比如觉得她不务正业,觉得她不守本分……

因此,李纨刚有了起社的念头,立马又撤回了一个起社的念头。孤儿寡母活在豪门之中,看上去衣食无忧,什么都不缺,可他们最缺失的那一块,任何人都给不了,这一块是丢失的尊严,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原本属于他们的光明!

他们的一生,大半生都在沉默和努力中度过,不管世人怎么议论,说他们冷漠也好,麻木也罢,甚至于见死不救。但有一个事实谁也不能否认,那就是后来的贾兰,科举高中,出人头地了。没有任何人的偏爱,没有任何后台的加持,这对孤儿寡母,在热闹喧嚣的贾府看不到的晦暗沉静的角落里,终于拼出了自己的人生。

沉默是金,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该沉默的时候你保持沉默,开始努力模式,终有一天,你的沉默,会让你光芒万丈!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