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宝璐 实习记者/苗昊鉷

编辑/宋建华



秦阿学在测量姥姥家门宽

想象一下,你已过知天命的年纪,肌肉量在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而这个流失速度在70岁后可能达到3%以上。与此同时,力量下降、功能受限、基础代谢率下降也接踵而至。不论是爬楼梯还是提重物,你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你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依靠一系列器具,你才能完成自理。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以上人口2.1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4%,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根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仍将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在2035年前后突破4亿大关,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居家适老化改造”概念,并在北京、上海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启动试点。2020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提出“一户一策”的改造原则。但当设计师走进房子,人们会发现,为老人改造房屋,绝非在容易摔倒的地方,加装一个扶手这么简单。


不止“一个扶手”

李琦第一次察觉爷爷奶奶老了,还是在2019年。

82岁的爷爷,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他耳背,不大听得清别人说话,因而也判断不准自己音量,说话总要拔高几格音量。而更显老态的是77岁的奶奶,李琦发现,奶奶的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拖,从床上由坐到站的过程中,总得用手撑一下床沿。

不安全感由此而生。李琦记得,自己曾在公众号文章看到过,老人一旦摔倒骨折,就很难痊愈,往往伴随着长时间的卧床,“而老人一卧床就不好了。”她想,是时候给爷爷奶奶家里装一点辅助用具了。

那会儿,她还没听说过“适老化改造”这个词。在淘宝上搜索,推荐最多的是一款助浴凳。钢制的,可以钉在浴室墙上,不用挪动,这样老人洗澡时就能坐着洗,以避免地板湿滑,站立不稳摔倒。

她下单,直接把助浴凳寄到奶奶家。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半年之后,她回老家去探望爷爷奶奶,却发现他们并未安装这把凳子。爷爷告诉她,施工人员上门来看过淋浴喷头的位置,发现原定要打孔安装凳子的地方,墙壁后是密集的水管,一旦打洞,极易把水管打穿。而换一堵墙安装凳子,又离淋浴喷头太远了。

施工队说,想要安装这个助浴凳,整个淋浴间的布局都得改。爷爷答应李琦,一定尽快调整淋浴间布局,但没等行动实施,爷爷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后来,在给奶奶安装其他辅具时,李琦发现,“装辅具”并非如她想象那般“打两个洞就完了”。奶奶家的厕所并不大,做了干湿分离,坐便器一侧是淋浴间的推拉门,另一侧则紧靠墙壁,即便安装了扶手,老人在入厕后起身时,也无法自如地拉靠扶手,而是胳膊肘与墙壁形成一个夹角,很难借力。

这种尴尬的情况在老房子中并不少见。北京积善和悦养老服务公司的总经理王海航告诉记者,在比较老旧的社区,卫生间的改造是个大难题。

王海航的公司承接了石景山老山东里养老驿站的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工程,这是北京市推出的首批9个适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样板间之一,据王海航介绍,老山社区共有89栋楼,楼龄都在30年以上,虽然之前进行过老旧改造,装了电梯,但他们入户调查发现,整个社区的原装洗手间格局都不好。

“这一片房子的质量很好,只是房间布局设计理念是早年间的,居住的实用性、功能区的划分考虑得少。”王海航告诉记者,2025年3月19日,他们对老山东里和老山西里的三种典型户型进行了入户调查,面积都在五六十平米之间,卫生间大多只有一点几平米。

“室内布局设计是这几户的共性问题,老房子都是一间半或两间起居室,客厅比较小。老人们则都提到,房间的空间利用率低,稍微多些东西就无法摆放,改造的需求几乎集中在卫生间。”善和悦养老服务公司的运营经理刘宏强说。

小小的卫生间里有马桶、淋浴设备,有的还挨挨挤挤塞进去个洗手池,空间局促,难以做干湿分离。要在这样的洗手间里做适老化改造,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针对这种情况做卫浴改造,得考虑把洗手池挪到卫生间外面,再把马桶调转个方向,有的甚至得重新做下水系统,如果居住的老人已经坐轮椅了,在墙体允许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拆墙扩门。


李琦2019年时给爷爷奶奶买的助浴椅


无评估,不改造

适老化改造的四个重点场所,是指厕所、厨房、客厅和起居室。但在适老化设计评估师博主@秦阿学看来,卫生间的适老化改造,优先等级要高于厨房。如果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不会进厨房,但厕所是必须去的地方,“除非老人瘫在床上,否则他们对自尊有要求的,可能会坚持自己上厕所。”秦阿学说。

改造的第一步,是要对居住者的身体机能进行评估。秦阿学告诉记者:“我们的团队有个准则,无评估,不改造。否则子女花费大量资金,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老人该摔倒还是会摔倒,起身该不方便还是不方便,等于白干。”

早在2022年,秦阿学就想给姥姥姥爷家进行适老化改造,但姥姥姥爷认为意义不大。“那时候姥姥78岁,姥爷79岁,我多次向他们提出需要装修、改造或者购买扶手拐杖等话题,他们就会觉得我乱花钱,就觉得‘我没有那么老,根本没必要使用这些东西’。”秦阿学回忆,当时,他给姥姥姥爷推荐了一些厕所和卧室辅具,如马桶区的L型扶手、U型扶手以及淋浴区的折叠坐凳、床边扶手、小夜灯以及地面的防滑拖鞋等。

于是他就先给姥姥姥爷进行了起床、从马桶上起身等行为的评估,他发现,老人身体素质并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动作上比年轻人更缓慢。如果他强行给老人改造,老人还会不高兴。

改造就这样暂且搁置,直到2023年,两位老人感染了流感,痊愈之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适老化改造重新提上了日程。

如果说装修工程尚有一定的施工标准,那么适老化改造则更加依靠设计师对于居住者的了解以及细心程度。秦阿学告诉记者,姥爷家之前的餐椅有些晃动,他干脆直接扔掉,换成4把适老化的餐椅——“老人在吃饭时坐得很深,方便夹菜和与大家交流。当他们想出来时,如果是平常的餐椅,就需要挪着椅子往后退,才能有起身的空间。这对于老人而言,非常费力。”秦阿学解释道。如果将餐椅改为半扶手椅,老人的身体就可以借助扶手而进行半旋转,腿可以挪动着从侧面出来,更方便起身。

甚至连老人囤东西的细节也被他注意到。姥姥姥爷有攒袋子的习惯,于是他就在玄关设置了一个空间,专门用于存袋子,方便他们出门或买菜时使用;老人穿鞋时单脚站立很危险,他就改造了玄关处柜子台面的高度,方便他们穿鞋时扶着;而当老人从外面买菜回来后,往往一进门没地方放东西,需要拎着东西走到厨房或者放在餐桌上,“我就得考虑,老人在玄关处可能会有哪些动作,然后进一步测量他们的身体数据,包括身高、坐高、坐宽、手的抬肘高度等,并把身体数据跟他们在空间内的需求做一个整合。”


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老山东里社区养老驿站


“守望”与“洄游”

实际上,并不是老人不需要适老化改造,而是有时候改造并没改到老人的心坎上。秦阿学告诉记者,姥姥姥爷很快就发现,改造之后的生活比以前要方便许多,现在,每当他去探望姥姥姥爷,两位老人还会主动跟他交流,日常生活还有哪些不够舒适的细节。

在他看来,姥姥姥爷家之前的改造困境,是当下一部分家庭适老化改造所面临的共性困境——子女们希望老人能安享晚年,但这份孝顺似乎有些偏差,钱没少花,却没花在刀刃上,最后老人也住得不舒服。

“譬如挑沙发,年轻人可能会选择皮面沙发,既时髦又好看,下班后可以躺进去,但老人对沙发的需求是稍微硬一点的坐感,如果陷进去,还得用身体撑着自己,反而无法起身。”秦阿学解释道,“另外,老人看电视时需要头托,沙发有没有设置头托?沙发旁是否有硬扶手方便老人起身?沙发的布料是否方便清洁?老人万一失禁或者洒上东西怎么办……年轻人肯定不会考虑这些问题。你能说他们不孝顺吗?他们也在购买很贵的东西,却可能没有满足老人的适老化需求。”

满足需求与维护老人自尊,这是每个适老化改造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老人也需要维持自尊,最佳状态是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上厕所、洗澡的动作。哪怕行动不便,或者还需要别人的辅助。但能够完成洗澡上厕所这个动作,本身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燕珉说。

在2024年首届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创新大赛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朱世章和赵彤山所提交的参赛方案,就是这样一个实现双重功能的改造项目——为一位患有帕金森的老人李洋,进行房屋适老化改造。

两人接到委托,是2024年的10月。当时,80多岁的李洋确诊帕金森已两年。还处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静息状态下,他的手会不自主地抖动,但行动力还不错,即便无人搀扶,在家里也可以小碎步地走动,还能缓慢上下楼。

他的房子有130平米,4室2厅2卫,房屋南侧是主卧室、客厅和一个小方厅,北侧则是卧室、小餐厅和厨房,还有一个小阳台。入户门在东侧,厨房南侧与入户门北侧之间是一个卫生间,最西侧两个卧室之间的卫生间,则是给居住在主卧的李洋使用的。

在朱世章和赵彤山看来,这套房子的设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房间套房间、走道位置过深、空间内部不够通透等问题,这些设计很难满足帕金森患者在房间里的行动需求。

2024年10月底,他们进入李洋家中进行测绘。李洋告诉他们,他目前最大的困难,一是老楼没有电梯,上下楼时他只能一阶一阶慢慢走;二是厨房到餐厅的过道存在高差,容易绊倒;三是卫生间是蹲便,这对于患帕金森的他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动作。

蹲便改坐便并不难,难的是要整体改造。赵彤山告诉记者,他们在进行整体设计时,还特别注重两种状态:“守望”与“洄游”。

“理想状态是老人、伴侣和子女可以非常方便地互相触达,同时方便他们进行视线上或其他照应。”赵彤山说。

李洋的老伴希望改造后的房子“一回头就能看见对方”,比如李洋在客厅,她在厨房,如果中间存在隔墙,她需要走到厨房门附近才能看见李洋。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赵彤山和朱世章就在改造方案中,移除了餐厅位置的隔墙,这样在厨房的人只需要转头,就能与在客厅的人看到彼此。

“动线”过长,也是这套房子的问题之一。所谓“动线”,就是房间的使用者,从卧室要去厨房、卫生间,行走的路径。李洋原本的动线非常曲折,路径也比较单一,且由于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动线不方便,各房间的使用者交流联系也很困难。赵彤山和朱世章将闲置的卧房设计为书房,并将书房和客厅之间的隔墙开了个窗洞,改造之后,李洋起居的卧室就有两个门,一个门去客厅、卫生间,另一个门去阳台,这样,室内就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洄游动线,他活动路径大大缩短,同时想锻炼时,又可以在房间里绕圈走。

考虑到帕金森是渐进性的疾病,且不可逆,随着病人未来的病程发展,需要提早就为轮椅通行等需求留出通道。与正常行走相比,轮椅通行需要更大的回转半径和比较宽的通道,于是他们拓宽了部分距离较窄的门洞,为轮椅通行留出空间。

这套改造方案,让他们赢得了首届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创新大赛的方案组大奖。“有时候,地面上的一个小小的高差,都会给老人的行动造成巨大的不便。作为设计师,需要设身处地地解决老人的需求。”赵彤山说。


东南大学团队对帕金森老人家的改造设计图


改造,从中老年阶段开始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家对于适老化的设计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但适老化改造不该是一项“事到临头”才做的工程。

“希望大家在60多岁、身体健康时,就去对家里进行改造,万一之后有摔倒、疾病,这个住宅能支撑他们生活,而不是变得麻烦。”周燕珉说。

然而“变老”是一个跨度很长的时间,60岁和90岁的身体状况不同,对于适老化改造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改造的一开始,就该把未来30年的问题设想到,以便居住者能逐步适应老去的过程。

在周燕珉看来,所谓的“适老化改造”也并不意味着在家里到处加扶手,而是在设计上,用一些“巧思”,让家具起到代替扶手的作用。

朱世章和赵彤山在为李洋家设计时,也沿用了这样的巧思。设计书房书柜和客厅的储物柜时,他们将柜边矮的一边升高了一点,作为扶手。这样,李洋在行走时,倘若需要借力,可以扶握这些柜边。

这样的设计,并不单单是为了家居美观,更为了居住者的行动便利与锻炼。“但凡居住者能自己走路,就不要让他扶着拐棍和把手;能扶着把手过去,就不要坐轮椅;实在不行了再提高辅助力度。因为人一旦借助了这些东西,肌肉就会退化得更厉害,力量流失得更快。因此不能在改造初始,就搞一大堆扶手。”周燕珉说。

除此之外,防触电、防火灾,以及防老人突发急病的警报系统,也是适老化改造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适老化改造的需求虽然不断攀升,但在实际中,老人仍面对着资金、观念方面的障碍。

适老化改造的费用因人而异,既与老人的自理能力有关,也与老人的消费水平、房子的改造难度有关。据了解,仅改造厕所一项,费用就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很难有明确的价格区间。“扶手大约200元就能买到不错的。打几个玻璃钻的孔,一个孔需要10元或者8元,总共需要100多元,安装费用可能是100多元。”秦阿学介绍。而据刘宏强对于老山社区入户调查后的预估,基础改造约在两三万元,如果在屋里植入智能设备,成本可能会达到十几万元。

“我认为根据老人的迭代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我姥爷这个年龄段确实会很在乎节俭。我目前接触到一些50岁快60岁的老人群体,他们非常舍得为自己花钱,家里的洗碗机、破壁机等电器可能比年轻人家里的还要全,他们非常享受新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

为了促进适老化改造的推进,2024年,商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工作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牵头推进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并鼓励省级行政区自主制定实施细则。各地也纷纷推出相应政策,在适老化辅具等方面提供直接补贴。

居住者“不服老”是一种更加隐秘的心态。作为设计师,秦阿学还遭遇过上门做评估时,老人不高兴的情况——“老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在可怜他,必须在入户评估过程中打消他的这种感觉,或者让他接受自己的衰老。”

在做适老化改造时,需要对老人进行身高、腿长等身体数据测量,还会直面老人生活中的难处,有时难免会惹老人不高兴。因此,秦阿学在做评估前,都会询问客户,老人自己是否支持改造,如果老人不支持,他在上门时,通常会说自己是客户的朋友,是来做客的,在聊天中,一点点消除老人的戒备。

“老人有‘不服老’的心态很正常,他们曾经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如今身体衰老,最难受的是他们自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抱着‘你看你已经老了,让我来帮你吧’这种心态去贸然接触老人,他们很容易觉察到,并感觉被冒犯。”秦阿学说,在他看来,从业者最需要做到的,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在跟老人沟通时,找到他们作为“值得尊重的长辈”和“自身需求需要被回应的普通人”之间的平衡。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李琦、李洋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那个“雇凶杀己”的渐冻人,决定“离家出走”

一个非典型“神童”的下半场华人在震区的12小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