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鹿青松


“喂,110吗?我和两个孩子在三媳妇山上迷路了!”

“别慌,我们的民辅警马上出发!”

这是3月底发生在济南市南部山区三媳妇山的一幕,一位父亲带着一儿一女在爬山时迷路,被困于山崖处。他们未携带任何水和食物,随着天色逐渐昏暗,手机电量也即将耗尽。危急之中,仲宫派出所民辅警和义务救援人员经过一番搜救后将三人成功解救,并摸黑将他们护送下山。


仲宫派出所民警找到迷路游客 (资料图)

春色渐暖,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上山踏青,南部山区救助类警情激增,像这样的情景每周都会出现。4月6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跟随济南市公安局南部山区公安分局仲宫派出所民辅警,例行巡查三媳妇山,重走日常救援的山野路线。

救助类警情频发

三媳妇山暗藏“冒险陷阱”

中午12点50分,警车在东老泉村村委附近停住。参与此次巡逻的除了仲宫派出所民辅警,还有南山救援队的两名队员以及应邀前来的户外达人“丽姐”。简单休整之后,巡逻队从此处开始登山。


三媳妇山春日风貌

为什么三媳妇山的救助类警情频发?仲宫派出所民警赵延新一边走一边介绍,南部山区有九如山、红叶谷、四门塔、跑马岭、药乡森林公园等多个自然风景区,但是对许多游客来说,一些开发程度较低的“野山”反而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每年三媳妇山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徒步,迷路等情况自然高发。

“在我们徒步爱好者的圈子里,藏龙涧、三媳妇山、太甲山算得上济南周边最热门的野外徒步地点。”丽姐补充道,“三媳妇山的海拔只有600米左右,经验丰富的驴友大约半小时就可以登顶,但一些经验不足的‘新驴’没有做足功课就贸然上山,很容易在山上迷路。如果遇上天黑、手机没电、缺水、失足坠落等情况,就会十分危险。”

蜿蜒的山路就是危险最好的证明。上山路线看似单一,实则蜿蜒环绕、屡有分岔。大部分道路坑洼不平,遍布突崖石阶,有时又有树根盘绕,需要手脚并用攀爬前进。两侧的杂草已经冒了尖,有的能达到膝盖高度,若不是有人领路,极易在攀爬中迷失方向。


南山救援队队员马卫指示危险位置

随着队伍的行进,落脚难度也逐渐加大。部分路段十分陡峭,一不小心就有滑落山崖的危险。有的土路十分光滑,脚部无处着力,走上去几乎是一步一滑。才爬了大约三分之一,大家就已经开始不时补充水分,如果没有携带水分补给,恐怕要面临失水的风险。

“我们经常告诫前来的游客,对这种未经开发的‘野山’要怀有敬畏之心,在登山前尽量做好充足的准备。”赵延新说。

野山迎来“安全春考”

“四级巡防”全程护航

“来了那么多次,如此放松地巡逻还是第一次。”仲宫派出所辅警陈学帅表示,他已经来三媳妇山处警了七次,前后共救下了六个人,每次都是紧张地执行搜救任务,还从未慢下脚步欣赏过山上风景。

嘴上说着放松,陈学帅脚上却丝毫不停,他和赵延新显现出了良好的体力状态,逐渐走到了队伍最前端。

上山途中,巡逻队遇到了越来越多下山的游客。这些游客中,最多的是一家人带着孩子的组合。他们大多是济南本地人,趁着清明假期来爬山,在观赏自然风光的时候顺带“遛娃”,并磨炼孩子毅力。

赵延新仔细询问了路过游客是否需要帮助,提示他们小心脚下,并叮嘱一些安全、防火知识。

“这次上山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近期针对季节性的网红打卡点,仲宫派出所配合南部山区公安分局启动的‘四级巡防’工作机制,联动交警、森林防火、义务救援队以及村民共同开展巡视工作,协助做好关于游客的接通疏导、护林防火、秩序维护等工作。”赵延解释道。


民警护送游客下山 (资料图)

行至山巅,眼前景色豁然开朗,周边各个山头泛起各色新芽,山楂树花、迎春花和彩色的柿子树夹杂在漫山的桃花、梨花以及连翘之中,簇拥起盎然的春意。

赵延新说,由于贪恋山上的景色,部分游客会选择看完日落再下山,可能会将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山顶上有些游客在野餐,赵延新对每个人都进行了提醒,提醒他们千万要在日落之前下山。

“孩子、老人、学生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登山群体,近年来我们也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加强大家的安全意识。只有让大家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赵延新说。

“你有难,我帮忙”

警民联防“有事一起上”

由于人员多、配合度高、装备精良,南山救援队深度参与了多个山区救助警情,成为南部山区警民联防的重要力量。在三媳妇山山顶平台上,南山救援队创始人、总指挥徐洋指向了一处处山沟,他指的每个地方都伴随着一起救援行动。

“这个山沟我们救过一位73岁的老驴友,他发现自己迷路选择报警的时候已经接近晚上了,我们一直找到晚上十点多,调用了热成像无人机才定位到老人的位置,最后把老人安全带下了山。”


救援人员通过热成像无人机搜索迷路游客 (资料图)

“那个山顶上我们找到过两个学生,他们是某大学的研究生,想组织一次户外写生,特地前来踩点,结果被困在了山顶上。我们找到他们时,发现彼此之间相隔二十米宽的悬崖,只能下山之后从另一条路登山,才把他们俩带下来。”

“那个峭壁上我们救过德州来的父子二人,他们在登顶之后怎么都找不到下山的路,我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体力透支、身体脱水,并且产生了幻觉。如果再晚几个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徐洋轻描淡写讲出的一个个故事,背后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救援。这些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生死时刻,对他们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说起南山救援的成立,要追溯到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登陆济南。当时徐洋和另外两名志愿者忙得几天几夜没合眼,自此他萌生了创建救援队的念头。一路发展至今,南山救援队已经有了超过四百人的规模,徐洋近年来也奔赴过河南、河北、甘肃、辽宁等地参与支援救灾,已经成为一名救援“老江湖”。

同行的南山救援队队员温锦,在2022年受到南山救援队帮助之后选择了加入。温锦向记者展示了一个125人的“南山救援队仲宫大队”微信群,群里有各种各样的求助类型,车辆抛锚、老人走失、山区救助,每一条求助信息发布之后,立刻就有多名队员表示参与。

“‘你有难,我帮忙,南山救援就在你身旁’我们一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温锦表示。

从“铁脚板”到“科技眼”

三媳妇山巡防体系进化迭代

在山顶逗留片刻之后,巡逻队开始下山。刚走了几步,陈学帅就在一处陡峭的下坡处滑了一跤。周边的人吓了一跳,陈学帅却只是拍拍屁股淡然一笑:“搜救大多在晚上,一不留神滑倒对我们来说太常见了,只要没受伤,就不会耽误赶路。”

一路上,赵延新也没有闲着,每走几步就掏出手机测试一下信号强度。遇到信号不好的地方,他就会拍照对周边进行记录。

而在一些分岔路口的树木上,往往会悬挂着一些颜色鲜艳的布条。这些都是标注岔路的“路牌”,通过这些布条在三媳妇山一些明显的点位上进行标注,可将重点位置标注出来,既方便民警搜救,也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看到不牢固的布条,赵延新就会重新整理一下,以防布条脱落。


随风飘扬的红色布条

赵延新表示,随着救助经验越来越丰富,派出所民辅警进行山区救助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进化。一开始,搜寻就是靠着民辅警双腿来回走,全凭着一股子韧劲。在南山救援队等民间力量加入之后,便可以多方向、多角度展开救援,极大减少了游客的被困时间。后来,随着警务装备的更新换代,无人机和热成像成了南山公安的标配。每次遇到游客迷路,大家都会想着先用无人机搜寻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救援流程越来越规范,针对游客可能出现的体力耗尽、脱水、昏厥、受伤等情况,救援所携带的随身装备也一步步完善。

“现在,我们已经用上了南部山区‘专业+机制+大数据’的警务模式,通过特定的App可以标注登山者的具体位置和路线。下一步,我们可能还会用上周边地区的实景测绘3D地图,到时候无论是定位还是搜救,都会更准、更快、更方便。”赵延新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