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他在冠心病领域的研究卓有成效,率先在国内推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无创诊断技术,显著提高了心脏病的诊断准确性,为冠心病的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运于1952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医学世家。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他的父母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少年时期的他不得不白天在工厂做钳工,晚上借着煤油灯学习,有时甚至躲在玉米地里偷偷学英语。1973年恢复高考后,张运以专业课和英语双第一的成绩考入山东医学院,师从著名心血管专家高德恩教授。

1983年,张运赴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面对国外导师的质疑,他挑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研究课题,最终提出了多普勒超声定量诊断方法,将瓣膜病诊断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两分钟,连续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

在博士毕业答辩时,张运以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讲述了“导管扩张术”与“不通则痛”理论的相似性,赢得满堂喝彩。归国后,张运带回了八箱医学资料和设备图纸,在齐鲁医院建立全国首个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心,推广无创心脏检查技术。

而张运在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更是他医学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他用几十年的努力,证明了中药也可以科学、精准地帮助治疗心脏病,尤其是动脉硬化、心绞痛这类常见的老年疾病。

2000年,张运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动脉粥样硬化上,这种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就是血管里堆了很多“垃圾”,久而久之形成硬块,一旦这些斑块破裂,就可能引发心梗甚至猝死。

当时,国内很多医生主要依靠西药控制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但张运却希望找一条中医药的路。最终,他选择了“通心络胶囊”这种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想看看它到底能不能起到稳定血管的作用。

一开始,张运和团队做了动物实验。他们给小兔子喂高脂肪食物,模拟人类的动脉硬化,再分两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没有吃药的兔子,有60%的斑块都破裂了,而吃了通心络的兔子,斑块几乎没有破裂。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通心络可能真的能保护血管,不让它们突然“爆管”。

为了让研究更有说服力,张运继续扩大实验规模。他们发现,通心络不仅能减少斑块破裂,还能明显降低血管里的“火气”——也就是炎症,像IL-6、TNF-α这些让血管不稳定的因子都被抑制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让血管壁上的“纤维帽”变厚,相当于给血管加了层“防护罩”。这项成果最终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次正式发表的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2019年,张运又带领团队做了一项叫“CAPITAL研究”的大型临床试验,走进了全国35家医院,招募了1212位冠心病患者,研究通心络在真人身上的效果。这次他们用的是非常严格的国际标准:分组、对比、安慰剂控制、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分组的“双盲”方式,确保结果真实可信。

最终的数据显示:服用通心络的人群,颈动脉里的斑块进展速度减缓了37%,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了47%。这项研究一发布,立刻引起国际关注,美国《循环》杂志称这是“首次证明中药能直接作用于动脉硬块的高质量研究”。

张运还特别强调:冠心病不仅是“血管堵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血管功能不好、长期发炎。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通心络可以通过调节一种叫“NPRC”的受体,帮助血管恢复弹性,改善血流。张运用的是最新的基因技术进行验证,成果还被《自然》子刊推荐,标志着中药不只是“经验”,也能从分子层面找到科学依据。

除了做研究,张运还带领团队建立了“冠心病斑块模型库”和“中药干预数据库”,把几十种中药都做了系统对比,力求每一种药都讲得清楚、用得科学。这也让中药治疗心脏病,真正进入了可以被验证、被推广的新阶段。

张运常说一句话:“通心络不像阿司匹林那样吃下去立刻不疼,但它像个园丁,一点点帮你修剪血管的‘;枝叶’,让它不容易断。”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急的时候用西药救命,平稳后靠中药养护”。

如今,张运不仅是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无数中青年医生心中的精神灯塔。从煤油灯下抄文献的青年,到推动“通心络”写入国际指南的中医循证研究专家,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与科研前沿,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利,只为让中国人多一分活下去的可能。

在四十多年的诊疗实践中,张运越发感受到:冠心病从来不是简单的“血管堵了”,背后牵连的是全身代谢、炎症、情绪和体质的长期失衡。“通血管只是第一步,养血管才是关键。”在他看来,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患者的生活方式、调养习惯、甚至每天的情绪波动,才是真正影响血管健康的“慢变量”。

在一次心血管健康公益讲座上,有位记者问他:“张教授,很多患者一直吃药,也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心绞痛还是反复发作?为什么支架手术后心脏血管还是反复堵塞?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养护心脏?”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运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其实很多人以为,养护心脏就是要清淡饮食、早睡早起、勤锻炼。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心绞痛自然就不会反复发作,心脏支架也不会二次堵塞!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睡得好,是养护血管的根本。

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密切相关。而睡眠恰恰是调节神经、修复内皮、稳定血压和心率的重要过程。许多患者常年熬夜、入睡困难、半夜易醒,表面看是“睡眠问题”,实则是心血管系统长期承受高压的表现。

研究表明,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冠心病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5~2倍。因为人在深睡眠时,身体的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心率自然降低,血管得以“休息”;如果睡不好,心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血管壁得不到修复,易导致内皮损伤、炎症增加,最终形成动脉硬化。

建议冠心病患者每天争取7~8小时高质量睡眠,晚上10点前入睡更为理想。睡前少玩手机、少喝浓茶咖啡,可以通过泡脚、深呼吸等方式助眠。药物上如有需要,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辅助改善睡眠的治疗方案。

第二,情绪稳,是控制心绞痛的关键。

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情绪激动、焦虑或愤怒的经历,这并非巧合。情绪波动会迅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骤增,而原本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供上足够的血流,就容易出现胸闷、胸痛,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长期情绪紧张还会导致睡眠障碍、食欲紊乱、免疫力下降,使冠心病控制更加困难。研究指出,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会增加30%以上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因此,稳定情绪、管理压力,是冠心病患者不可或缺的“心理处方”。可以尝试通过太极、八段锦、正念冥想等方式调节心绪,也可以多与家人沟通、参加适度的社交活动,缓解孤独感。如果情绪问题长期难以自我调节,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第三,别动错了,是避免复发的底线。

很多人认为运动对心脏好,于是热衷跑步、爬山、跳操,甚至举铁锻炼,但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弹性和供血能力本就有限,一旦运动强度超过承受范围,可能出现心绞痛甚至心梗风险。

尤其是刚吃过饭就运动、清晨空腹剧烈锻炼、寒冷天气快走冲刺,这些都是常见的“动错”行为。一些患者还在服用活血类中药或抗凝药物,若同时剧烈运动,可能增加血管破裂或出血风险。

更安全的运动方式应以“低强度、有节奏、不过度”为原则。建议选择散步、慢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项目,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坚持3~5天。运动时要留意自身反应,如出现胸闷、乏力、心悸、出汗过多等,应立即停下并就医。(来源:百岁梦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