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是指地球表面与大气直接接触的物质层,是大气与地表进行能量、水分和动量交换的界面。
它是气候系统、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直接影响局地乃至全球的气候、天气和生态过程。
二、主要类型
下垫面是地表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基础界面,涵盖自然与人工要素。
1. 自然下垫面
陆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冰雪覆盖区等。
水体: 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湿地等。
过渡类型:包括沼泽、苔原等。
2. 人工下垫面
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广场等)、农田、水库等人类活动改造的表面。
三、核心作用
1. 热力平衡
不同下垫面的反照率(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差异显著。
如:冰雪反照率高(60%~90%),吸收热量少;森林反照率低(10%~20%),吸收热量多;沥青路面吸收90%太阳辐射。
影响地表温度、蒸发和大气湍流。
2. 水分交换
植被覆盖的土壤通过蒸散发(蒸发+植物蒸腾)向大气输送水分;森林蒸腾量可达降水量的70%。
城市硬化路面则减少渗透,增加地表径流;城市地表径流速度比自然地表快3-5倍;透水地表可使降水入渗率提升60%,城市硬化地表使洪峰提前1-2小时。三江平原湿地开垦使地表径流系数从0.1增至0.3。
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3. 局地气候调节
城市下垫面(混凝土、沥青)热容量小,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水体或植被则能降温增湿,如绿洲效应、湖泊效应等。
4. 空气动力学影响
粗糙度:森林或城市建筑会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速;平坦沙漠或冰原则风速较大。
四、研究意义
1.气象与气候模型:
下垫面参数(如反照率、粗糙度、土壤湿度)是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的关键输入。
如人工下垫面导致城市温度比郊区高2~5℃。北京夏季城市热岛强度可达4-6℃,中心城区比郊区升温快30%。
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导致降水减少。
冰川大量融化,反照率下降,加剧全球变暖(正反馈效应)。
2.城市规划:深圳通过40%绿地覆盖率设计,使热岛强度降低1.5℃。
3.生态与环境:下垫面变化,城市化可能引发区域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丧失。
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扩张使本地植物物种减少12-18%;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15-20吨/平方公里·年。
4.灾害防治:
城市排水设计需考虑不透水地面的径流增加问题。如海绵城市设计使内涝发生率下降6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8-10年。
5.生产管理:
如华北平原秸秆覆盖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5%,减少灌溉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