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等南疆地区是我国连片贫困区,教育帮扶喀什大学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教育援疆工作的战略部署,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下称华工食品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援疆号召,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为契机,自2014年开始,持续十年跨越天山珠水,支援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并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创新构建“教学-学科-科研-人才”四位一体教育援疆模式,通过支部共建、派驻援疆教师、组建智力援疆小组团和共享教学科研资源等一系列举措,为喀什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华工帮扶模式”。
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援疆合力。党建是教育援疆的“红色引擎”。华工食品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并开展帮扶活动,前后派出了20余位教师参加各种援建活动,其中90%以上都是党员。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以高度的使命感、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接棒而行,持续为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学院(下称喀大生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助力赋能,创建食品相关专业和学科,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用心用力用情奉献经验和智慧,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爱国情怀和育才使命。自2014年帮扶以来,三位老师被聘为“天山学者”;三位派驻老师全部被评为“广东省援疆先进个人”,其中一位老师被评为“广东最美援疆老师”。期间,学院党委多次派出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和指导援疆工作,线上线下组织学术会议、开展党建经验交流、支部书记会议、云课堂等活动,跨越空间障碍,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点对点的帮扶,华工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与喀大学生地学院教工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通过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载体互用、实践活动互学、结对帮扶互助等五个方面的共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合作共赢。10多年来,双方的党建工作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9年,华工食品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和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党支部分别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创建单位;2020年,华工食品学院党委获批第三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轻化工研究所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华工食品学院党委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创建单位;2025年,华工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教工党支部获批广东省第五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双方通过搭建“师生支部联动、联学交流、联办聚力、联动创效”的“四联”工作机制,形成了良好合作局面,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得到双提升。
以教学为支点,夯实育人根基。教学是教育援疆的“固本基石”。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聚焦优质慕课同步课堂、专业课程群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东西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之路。20余名优秀教师组成的接力式、组团式援疆队伍柔性帮扶喀什大学食品和生物学科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疫情期间,8名教师“云端”驰援,开设7门核心课程,有效缓解了喀什大学师资短缺的问题,确保教学不断线;2022年又联合喀大生地学院获批教育部虚拟仿真教研室,进一步打破时空障碍,实现教师线上交流、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能力提升的目标;2023年由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喀什大学共同参与的“慕课西行”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4年经新疆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华工食品学院教授牵头组建了智力援疆“五人小组团”,深入喀什大学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帮扶活动,并开设本科生课程《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学》、《微生物学》和研究生课程《食品绿色加工》、《工程伦理》等,进一步提升了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为喀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以学科为主线,构筑发展高地。学科是教育援疆的“发展命脉”。华工食品学院整合双一流学科优势资源,锚定学科特色主线,形成对口帮扶的“强磁场”。在华工食品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喀什大学生地学院成功申报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填补兵团高校之后南疆地方高校食品学科的空白,并跻身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随后又成功申报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进一步夯实南疆四地州地方高校食品学科基础。通过援疆教师的积极推动,喀什大学在课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校成功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新疆帕米尔高原生物资源与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目前双方合作,正积极协助喀什大学申报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此外,华工食品学院牵头成立的喀什广东甜菜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喀什大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
以科研为平台,激发创新活力。科研是教育援疆的“创新源泉”。华工食品学院手把手培育苗子,肩并肩拓展援疆科技成果“辐射面”,合作攻关带动地方科技创新。食品学科作为喀什大学新建的学科,万事开头难。华工食品学院牵手喀什大学地理与生命学院联合申报获批援疆省部级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及新疆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科研经费超过80万元,合作的科研论文已达90余篇,其中包括50篇SCI论文、13篇EI论文、18篇中文核心论文。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喀什大学的科研水平,还带动了新疆地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区域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新疆红枣等特色林果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区集中分布于南疆,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华工食品学院协同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伽师德汇好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产业在提质增效、节能减耗等关键环节,开发多层次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助力疆果果公司相关产品在销售收入从2.8亿元(2022)增长至3.9亿元(2024),并深入参与疆果果公司博士后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的申报与建设。近期,华工食品学院又联合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广州市科技计划《富含微量元素的红枣产品开发及其干燥节能关键技术研发》,获批广州市重点科技计划资助。由于项目合作开发带来的良好效益,引起了自治区组织部、人社厅和科技厅的关注,《科技领域“小组团”援疆工作示范》项目又获批科技援疆示范点项目资助。
以人才为根本,构建共育生态。人才是教育援疆的“核心动能”。十年的用心帮扶,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师资队伍和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迅速提高,良好教育生态初步形成,逐步进入“人才留疆、成果兴疆”的良性循环。“华工帮扶模式”十分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筑牢援疆“共同体”。华工食品学院教授们通过一对一指导,有针对性地结对子、用心用情传帮带,培养了8名优秀青年教师,其中3位教师成功晋升副教授职称,目前,2位教师赴华南理工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喀什大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华工食品学院还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在援疆教师指导的21名研究生中,超六成研究生选择留疆服务,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鼓励自己的毕业生赴新疆工作。2013年,华工食品学院派出在读博士杨华峰参与新疆乡都酒业的技术改造,博士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在华工食品学院的支持下,他紧密结合新疆“五大战略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推动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先后参与自治区“十三五”及“十四五”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特色葡萄酒产业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产品参加国内外葡萄酒赛事,荣获金银铜奖牌30余项。此外,积极为企业培训产业技术骨干超过250人次、培训葡萄种植人员650人次。华工食品学院援疆老师指导的喀什大学2017届硕士研究生权娣红毕业后也选择新疆乡都酒业工作,在杨博士的指导下成为中国酒业协会二级酿酒师,并获得轻工专业中级工程师职称。目前,新疆新都酒业的示范推广项目成果达8000亩以上;项目期内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为新疆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酿酒葡萄深加工产业的提质增效奠定了技术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校企联合研究的发展模式,为自治区内人才力量的储备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教学-学科-科研-人才”四位一体教育援疆的“华工帮扶模式”在新疆开花结果。
十余年教育援疆,华工食品学院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教学夯基、学科龙头、科研驱动、人才支撑”的“华工帮扶模式”,为新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成功范式。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为推动新疆及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强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