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6日,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公开了伊朗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回应细节,这封回信透露出一个异常清晰的信息:伊朗不再信任美国。哪怕特朗普抛出了“和平谈判”的橄榄枝,哪怕白宫打出“弃核换谈判”的老牌策略,伊朗的回应依旧坚定、冷静而有力:可以谈,但不直接谈;我们不是好战者,但也绝不会屈服。
伊朗的外交话语向来强硬,但这一次,它表达得格外理性却也格外坚决。巴盖里在回应中强调,伊朗寻求的是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核问题上,伊朗从未打算制造核武器,其核能项目完全服务于国内能源和医疗等民用需求。这番表态一方面再次对国际社会展示伊朗坚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立场,另一方面,也是在明确传递一个信号:美方“妖魔化伊朗核计划”的叙述,是不成立的。
然而,即使伊朗展现出愿意通过间接渠道进行对话的姿态,核心问题却无法绕开——伊朗为何拒绝直接与美国谈判?答案直接而沉重:美国是最不守信、最不可靠的一方。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重新对伊朗发动“极限施压”战略,实施全面经济封锁,对伊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创伤。所谓的“弃核换和平”,不过是话术的重新包装,本质仍是霸权讹诈。伊朗已经没有理由再信任一个随时可能毁约、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谈判对象。
这一场隔空通信,反映的不是一时外交交锋,而是长期战略博弈的冰山一角。特朗普的意图再清楚不过:以“谈判”之名,压伊朗放弃其核发展能力,再以“弃核”作为外交胜利的筹码,在国内捞取政治资本,在国际舞台重塑美国的霸权地位。但伊朗也不再是过去那个疲于应对制裁、盲目期待西方回心转意的伊朗。经历了被美国政府单方面毁约、经济封锁与国际孤立的数年后,伊朗早已看透美国外交的本质,不是合作,而是控制;不是双赢,而是单边压服。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此前已明确表态,拒绝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但始终对间接谈判持开放态度。巴盖里这次则进一步升华了这一立场,将信任与主权提升为核心议题,强调伊朗不会封锁任何真诚对话的可能性,但绝不会容忍任何侵犯主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如果美方试图通过施压、恐吓甚至军事手段逼迫伊朗低头,那么得到的将是“沉重且无法弥补的回击”。
这一点尤为重要。当前美国正在不断向中东增派兵力:部署B-2轰炸机、双航母战斗群、F-35隐形战斗机,向以色列和红海地区输送“萨德”“爱国者”反导系统,其规模和强度早已超出“遏制胡塞”的需要,显然在为与伊朗可能的军事冲突预设战场。华盛顿嘴里说着“谈判”,行动却已做好“开战”的准备。但讽刺的是,在这一切紧锣密鼓的部署背后,却又要伊朗在毫无保障的前提下参与“直接对话”。这既不合逻辑,也不合常理,更不合正义。
当世界都在担忧中东会否成为2025年新一轮大战的起点时,伊朗的回信显得理性克制,却也坚定不移。它没有挑衅,没有咄咄逼人,而是一次对西方战略欺骗的系统性回应。它提醒世界:谈判的基础是信任,是平等,是规则,而不是由超级大国片面制定的条件与红线。
美国当前在伊朗问题上的战略,已从奥巴马时期的“外交框架内对话”,彻底退化为特朗普式的“谈判即逼迫”,但其目的从未改变,既不是与伊朗共建地区和平,而是让伊朗服从美国设定的地缘规则。这种强权思维注定无法赢得真正的和平。伊朗不是利比亚,不会接受“核弃了、政权也没了”的结局,也不会再被所谓的“经济换对话”所诱惑。
在全球格局剧烈动荡、单边主义与霸权政策日益抬头的当下,伊朗的立场代表了另一种声音:主权、尊严与长期博弈的智慧。一个国家可以穷,但不能被压弯脊梁;可以谈判,但不能做奴仆。在这一点上,伊朗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更清醒,也更坚定。
结局并未注定,但路径正在清晰。美国若真的希望避免战争,不应继续幻想伊朗会屈服于威胁,也不应再把谈判当作展示强硬的舞台。唯有彻底抛弃“强权换和平”的思维,重回基于规则与平等的对话轨道,才有可能避免中东爆燃,引发全球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