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亲自下令全国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的那一刻,中东的地缘政治重心再度失衡,整个世界都听到了火药桶燃烧的声音。4月9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罕见表态,称俄罗斯对伊朗局势“感到担忧”,这一回应迅速登上国际媒体头条。一个正在战争泥潭中挣扎的俄罗斯,尚且发出“担忧”信号,足见这场潜在危机的分量。可问题是,事态为何走到了今天?又是谁,将这个脆弱的区域再次推向爆炸边缘?



根据路透社报道,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朗高官透露,哈梅内伊是在收到美国方面的“最后通牒”后做出这一决策的。这封由特朗普总统亲自签署的信件中,美国提出了两个“选项”:一是伊朗在两个月内接受并签署新的核协议,二是面对军事打击的后果。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外交,不加掩饰,也不讲究策略。而伊朗的回应,则一如既往地具有波斯特色——冷静、强硬、并用近乎仪式化的方式宣示决心。

特朗普政府在重新上台之后迅速恢复其一贯风格,试图用极限施压让对手在桌前低头。但他们忘了,伊朗从来不是一个在强压下妥协的政权。从霍梅尼时代开始,伊朗的战略文化就建立在“自我牺牲”与“反霸权”之上,这种文化对西方外交逻辑天然免疫。在伊朗看来,答应美国意味着屈辱,是伊斯兰革命精神的背叛。因此,哪怕明知自身处于相对弱势,它依然会选择以戒备、反击甚至全面冲突作回应。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表态极为微妙。佩斯科夫虽然使用了“担忧”这个词,但并未谴责任何一方,也未提及将采取任何具体行动。这种谨慎源于俄罗斯在中东的双面角色:一方面,俄罗斯与伊朗刚刚签署了为期20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情报、安全、能源等领域深度绑定;另一方面,俄罗斯并不希望因伊朗问题与美国再次爆发直接冲突,尤其是在其本身仍深陷俄乌战事的背景下。换句话说,俄罗斯在对伊朗的支持上,愿意高调结盟,但拒绝为其代打。

更复杂的是伊朗周边国家的反应。伊朗已正式警告伊拉克、土耳其、卡塔尔、阿联酋等多个邻国:一旦任何国家为美军对伊朗的行动提供协助、情报或后勤支持,将被视为敌对行为,并遭到“对等报复”。这是伊朗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中用如此明确语言向周边国家“划线”。它清楚,任何对美攻击的实施都需要中东国家的空域、港口与通信系统配合,而这正是它必须提前遏制的关键环节。

同时,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即将成形的冲突是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美国想借伊核问题重塑中东秩序,用军事压力迫使伊朗就范,并借此拉拢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伊朗则希望通过“核武边缘战略”保住政权安全与地区话语权;而俄罗斯与中国则在此背景下稳步扩展对伊朗的战略支援,形成对美国霸权的反制合围。在这种全球力量再分配的过程中,伊朗不仅是一个区域国家,更是一个地缘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舆论场对伊朗的“高度戒备”几乎是一边倒地负面报道,将其塑造为“战争狂人”“地区威胁”“核扩散策源地”。可事实上,谁在制造不安全?谁首先抛出“协议倒计时”?又是谁将军事选项堂而皇之写进总统信件?如果说伊朗进入戒备状态是激进,那美方的“最后通牒”便只能被定义为赤裸裸的挑衅。

中东不是美国的棋盘。这个地区从不缺火星子,但正是每一次外部大国干预,将它推向战争。伊朗如果爆发冲突,势必引发整个波斯湾的震荡,能源市场动荡、航道安全崩溃、全球通胀再起。而届时,这场“战争的代价”将不仅由伊朗承受,美国与它的“代言人”们也将吞下苦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