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我来到乌干达已经一个整月,这一个月相较于之前三年在国内做项目的焦灼等待,忙碌且充实。
在这里扎根做文旅的朋友大崔说,我在乌干达这一个月所见的各方人物,可能别人在这里二十年才能都见到。
是啊,和大使夫人三年前在北京,因为她的新书发布见过一面,在这里又重逢。
一个试探性的信息,就得到乌干达首富的回应,并在当天就去拜访。
(左一位乌干达首富Sudhir Ruparelia,右一是朋友乌干达文旅崔锡堃)
拜访了这里在华人中较有威望的社团负责人。
和这里的朋友一起组织、策划了一个中乌妇女组织,并迅速成立,且得到了大使和在乌干达的多位企业负责人的支持······
这样看,这一个月,或许是希望的开始。
关于对于乌干达的了解,一个月时间就太短暂了,我还无法去全面认识它,我所看到的它的面目,还只在表面。
但从中国朋友和乌干达当地朋友口中,我总能听到一句话“This is Uganda(这就是乌干达)”。
那什么是乌干达呢?
当地朋友口中的乌干达,
是首都坎帕拉昂贵的地价,他想买却买不起;
是繁忙的交通,即便是坎帕拉城区边,经常会拥堵严重;
是乌干达不冷不热的气候,常年保持在二十多度;
是破烂的道路,即使在首都的郊区,出了主路,就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影响着当地的发展;
是有钱的人开着豪车,没钱的人食不果腹;
是很多人没事做,缺钱却无处挣钱;
是当地人没事了一起喝着廉价的当地酒,享受生活。
中国人口中的“这就是乌干达”呢?
是当地人办事效率极低,去银行同时办三个简单的事,必须要去三个柜台,排三次队,耗你三个小时;
是官员的普遍腐败,想在这里投资,得先给基层办事人员好处;
是到处都有人想从你手里抠点钱。去银行存钱、取钱要付手续费,从银行转账要付手续费,把钱放在银行也要付保管费;
去打车,给司机整钱找零,司机想留下零钱;去超市买东西,营业员想留下零钱;在停车场停车,看管人员想留下停车费的零钱。
我说,这真是一个只要你拿出钱,他们就要雁过拔毛的地方。
这里还是一个人民“热情”的地方,热情到你会感到无语。
哪怕你在看着文件,当地人在打着电话,他都要拍拍你的肩膀,当你想问他有什么事时,他依然举着电话,对你说声“你好”,便转身离开继续聊着电话,留下一脸疑虑的你;
当你在公共场合坐下,无意中与对面的一个人目光相交时,他也会向你招手问声好,再若无其事的继续着他的事情。
这里还是一个存在明显阶层的国家。
中国人在这里生活,都会找当地人做保姆、保洁和司机,有时我看到中国人对他们的保洁说话严厉甚至大声呵斥,就会问,是不是就中国人对他们态度普遍不好。
朋友说,其实不是,在这里,中国人对他们已经算是好的。
在乌干达的外国人中,印度人是最多的,而这些当地保姆、保洁在印度人家庭中,与主人说话时都要保持距离的半蹲、甚至半跪着。
在当地人中呢?据说情况更甚。
一些当地高阶级的官员经常会对他们的保姆和佣人破口大骂,甚至会用“这些奴隶”这样的语句。
我惊讶于在2025年的现代社会,还有这种情况。在我曾经认为比西非更为发达的东非国家,竟然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血钻》中的那句台词“T.I.A.(This is Afirca)”,
它总结“政府腐败、军阀当权、战乱不止、人民生死无数、穷人被富人当草芥”是非洲国家的特征。
可《血钻》是以1999年非洲国家状况为背景的电影,如今已经过去25年,这边一些本质的问题还是深刻在存在。
当然,这里也不尽是糟糕,乌干达的发展也肉眼可见。
城市发展迅速,高楼迭起;
现代生活方式流行,快递、外卖已很是方便;
投资火热,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越来越多;
年轻人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和开放。
这里还有舒适的气候,多样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待开发的多种矿产资源。
这些或许是乌干达未来真正有改变的基础和条件。
只是,这个真正的改变,恐怕无法短期内实现,因为它根本性的问题还会继续存在。
这个问题,是国家的引导者,是外部的西方力量。这个,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