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了?

日前,一则关于北大硕士小黄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选择留校当“食堂阿姨”的消息,持续引发网友热议。“北大硕士”与“食堂阿姨”,当这两个身份同时叠加到同一个人身上时,毫无疑问构成了对许多旁观者传统观念与理解力的巨大冲击。


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广大网友的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不理解,首先源于社会对于“北大硕士”身份的心理预期。在悠久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中,人们本能地认为,高学历人才应当进入那些关系国计民生或者攻坚克难的领域,如此才能使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许多领域对世界先进国家的追赶,包括北大人在内的高校毕业生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小黄“不走寻常路”的现实选择,构成了对许多人观念的第一重冲击。

这种不理解,更深源于对“北大学子”背后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浪费”的痛惜。人才的冒尖,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合力托举,这当中既包括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各种经费和教育力量的投入,更包括良好学习、成长环境的营造。因此,当北大硕士最终选择了一项不太能体现技术含量的工作时,网友难免会问:做一份我也能做的工作,为什么需要到北大读硕士?这是一种对社会资源通盘考虑之后,感到人才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可惜。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对人的托举,但当这种托举的结果未如社会预期时,教育又是否会化为一种对人的束缚?


▲图片来源:图虫网


虽然“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的标题听起来很耸人听闻,但我们仍需透过这个表象,去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

首先,小黄的职业选择并不是情急之下的病急乱投医,也不是缺乏对职业前景了解情况下的盲目选择。其实小黄并非全职做食堂阿姨,她是学校餐饮中心的工作人员,只是因工作原因要到食堂轮岗。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自己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更想吃体力的苦”。事实上,我们身边由于盲目、从众心理入错行,导致职场抑郁的情况并不少见,表明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一个别人怎么看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自己感受的问题,在对工作内容与自身情况进行充分权衡之后做出的职业选择,并不应该被过分质疑。

同时,高校的后勤工作,其实也是一个可以让高学历人才大有作为的领域。高校后勤看似不如三尺讲台光鲜,但却与高校师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一所高校的“体感”,并成为高校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是,许多高校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小黄以北大硕士的学历进入学校餐饮中心工作,看似大材小用的背后,或许也能给后勤部门带去一股新鲜力量。

“自洽赢过一切体面”,小黄在回应网友质疑时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当我们看待小黄的职业选择时,不妨少一点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多一些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与包容。


▲图片来源:图虫网


对于“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这件事,网友们与其纠结于理解和不理解,不如给予想要跳出内卷与内耗的年轻人以尊重。

这种尊重,是对“知识改变命运”内涵的尊重。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知识改变命运”往往意味着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走入社会时,是走向了那些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做一些父辈们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的工作。不过,当我们回归“知识改变命运”的本意,其更应强调的或许是知识对人的启蒙,让人摆脱蒙昧与盲从,能够凭借内化于心的道德与良知,去做出自己独立的选择。

这种尊重,也是对更多可能性的包容与期待。从二十多年前的北大才子卖猪肉,到不久前的北大校花学霸转行当演员,再到如今的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人们往往基于既有经验来评判这些“天之骄子”的职业选择,并由此产生人才浪费与资源错配的感叹。然而,那个曾经觉得去卖肉给母校丢脸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最终将自己的猪肉品牌做到了年销售额18亿元。一些曾经被人轻看的行业,因为一些我们传统认知中难以理解的人的加入,或许正在发生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让每一个个体发光,才会有集体的群星闪亮。尊重比理解重要,即便仍然有人对“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不理解,但也不妨以尊重和期许的态度往前看。

-END-

红星新闻网 爱看头条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天府新视界

➤编辑:齐林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