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末,某基层法院民事庭内,一场看似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案正经历第三次庭审。审判长反复翻动着案头堆积如山的证据材料,目光在原告代理律师与被告席间来回逡巡。这场历时四年的交易纠纷,正面临关键性转折。
交易背后的隐患
时针拨回2016年,建材商刘某经营的销售中心与某阀门公司开启合作。初期交易如行云流水,每次提货当即结清。转折出现在2017年,随着刘某下游客户回款迟滞,销售中心的付款周期逐渐拉长。至2019年4月业务终止时,累计欠款已达6.2万元。
"当时太信任老客户了。"阀门公司负责人回忆道,"每次供货单都让刘某签字确认,后来她说要统一换欠条,我们就返还了原始单据。"这个看似合理的操作,却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换回的欠条仅有刘某个人签字,未加盖公司公章。
法庭上的攻防战
2019年7月,多次催讨无果的阀门公司将刘某及其建材销售中心诉至法院。首次庭审即现波澜:被告方矢口否认存在买卖关系,声称交易主体实为刘某名下的科技公司,并出示结清证明。更棘手的是,刘某当庭否认欠条签字真实性。
"当时手心都在冒汗。"原告代理律师坦言,"关键证据仅有这张存疑欠条,而原始供货单已返还被告。"面对300余笔交易记录,被告律师精准抓住原告举证薄弱点,案件走向顿时扑朔迷离。
证据链的破局之路
庭审间隙,律师团队开启"证据考古"。三昼夜的奋战中,几个决定性细节浮出水面:
电子档案库中,300余份未签章的电子供货单重现天日。经与财务系统交叉比对,筛选出37张与欠款金额吻合的凭证;
微信记录显示,2018年5月、2019年1月,刘某曾两次确认6.2万元欠款账单;
2019年4月的催款对话中,刘某承诺"月底前处理"却未兑现。
"最关键的突破点,是发现被告交易习惯。"律师指着屏幕解释,"微信传送电子货单已成惯例,这与被告主张的科技公司交易模式存在根本矛盾。"
法庭上的心理博弈
二次庭审中,法官对微信证据链表现出浓厚兴趣。"被告主张交易主体为科技公司,为何催款始终针对个人?"面对追问,被告律师以"职务行为"辩解,却无法解释为何科技公司从未出现在任何交易记录中。
当原告申请笔迹鉴定时,戏剧性一幕出现:原本态度强硬的刘某开始回避出庭。法官当庭释明拒鉴后果后,被告方突然提出调解意向。此刻,证据的天平已然倾斜。
迟来的正义
2023年秋,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刘某及其建材销售中心连带偿还剩余4.2万元欠款(诉讼期间已偿还2万元)。判决书特别指出:"电子交易记录与即时通讯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虽欠条存在瑕疵,但综合全案证据可认定欠款事实。"
庭后,审判长感慨:"这个案子给经营者敲响警钟。数字经济时代,电子证据保存与原始凭证管理同样重要,每条微信记录都可能是未来的呈堂证供。"
(本案当事人均为化名)
【最后】
在这场证据与智慧的较量中,看似微小的微信记录成为破局关键。案件启示我们:商事交易中应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重要文件传送须保留原始记录,定期对账确认应形成书面文件。当纠纷发生时,完整的证据链才是维护权益的最强盾牌。
#天津律师免费咨询##天津身边事##天津律师##合同纠纷##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