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闻》4月9日
《苏州日报》4月9日A04版
“真没想到,开庭前一天还能调解成功!‘E法桥’上聊一聊,‘云晤’上签个字,都没开庭,我的工钱就有着落了,感谢法官帮我解决难题!”签完调解协议的戴某某盯着手机屏幕,语气里满是惊喜。一起原本已经公告送达、需要耗时良久的劳务纠纷,竟在开庭前画上了完美句号。
讨要欠薪被拉黑,无奈选择起诉
2022年8月,于某某向戴某某提出,让戴某某跟着其做工。考虑到同村邻居也在于某某处工作,戴某某便爽快应下。起初两个月,于某某按时支付工钱,可10月之后,戴某某便再没收到过工钱。2023年4月,戴某某通过微信聊天将人工单据发送给于某某核对,于某某认可这笔费用,并表示有钱就给。
然而催要工钱时,于某某先是推说“手头紧”,后来索性玩起“消失”——电话、微信都被拉黑。无奈,戴某某诉至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要求于某某支付拖欠的劳务费及相应的利息等。
公告案件开庭前意外联系上被告
立案后,法院经邮寄无法送达,多次拨打被告电话,也均无人接听。在与原告戴某某释明相关情况后,该案件采用公告方式进行送达。
4月7日,公告开庭的前一天,按照工作习惯,书记员姚刚再次尝试拨打被告电话。
“喂,你好……”电话那边忽然传来声音,竟然打通了!
姚刚在表明身份后,确定电话那边正是被告于某某本人。在听了姚刚对案件情况的说明后,于某某表示,自己目前在外地,无法赶来开庭,但是认可原告所说相关欠薪情况。
看到纠纷有化解的可能性,姚刚赶紧对于某某进行释法说理。于某某也说出了自己的困难,目前没有还款能力,但现在有工作,希望可以晚点还。
眼看僵局松动,姚刚趁热打铁:“双方可以通过登录‘E法桥’,在法官的组织下,在线进行沟通。”于某某当即表示同意,并在姚刚的指导下扫码登录,经过实名认证后进入到平台聊天界面。
“E法桥”在线沟通,指尖签出调解协议
半小时后,原、被告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上线,承办法官舒馨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沟通,原告戴某某最终给出了自己的调解方案,要求欠款在2025年12月30日之前一次性付清,并愿意承担诉讼费及公告费。被告于某某对调解方案无异议。双方顺利达成调解。
随后,舒馨在“E法桥”平台发送“云晤”平台链接,指导双方登录,顺利完成了调解协议的在线确认和签字。这起纠纷在开庭前一天得到妥善化解。
“该案件通过‘E法桥’架起的沟通桥梁,从在线调解到签署调解协议,全程实现线上处置,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也有效提升了我们的办案效率。”承办法官舒馨感叹。如今,这份特殊的“电子调解协议”,正静静躺在两位当事人的手机里,成为数字时代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为进一步畅通当事人联系法官渠道,及时回应当事人诉求,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日前,苏州中院搭建当事人联系法官“E法桥”平台,并在全市两级法院应用。该平台为法官与当事人提供双向互动通道,支持当事人文字诉求表达及图片文档上传,也支持法官开展在线调解、庭前意见收集等工作,贯穿民事、行政、执行等可公开案件全流程。
自今年3月20日正式上线以来,截至4月7日,全市法院共有75件案件使用该平台沟通269次,两个工作日内回复率达99.6%。接下来,苏州中院将进一步抓好相关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该平台应用取得预期成效,让苏州法院诉讼服务成色更足、底色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