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战略宣言,常常是地缘政治舞台上大国博弈的序曲,美国智库专家曾抛出“15分钟摧毁中国境内任何目标”的惊人言论,将中美战略竞争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美国智库专家

这番言论,听起来霸气十足,仿佛科技碾压,胜券在握,然而,仔细推敲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可行性,却发现这更像虚张声势的纸老虎,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环球时报报道

那么这番言论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又将对中美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专家的“豪言”从何而来?

2008年,美国智库专家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首次提出“美军可在15分钟内打击中国境内任何目标”的论断。



图源网络

这一言论基于当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包括日本、韩国的驻军,关岛基地,以及太平洋舰队的航母战斗群。



图源网络

美国《环球时报》当年报道称,这一说法旨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为美国军事扩张制造舆论,此后,类似论调反复出现。



图源网络

2023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宣称若中美开战,美军计划“摧毁中国境内5万个军事和经济目标”,并强调通过高超音速导弹、B-21轰炸机等实现“首轮快速打击”。



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更在2025年声称,中国可能在“头20分钟内击沉美军全部10艘航母”,但美军仍会“做好战争准备”。



华语智库2025-03-30美防长渲染“中美开战” 日本蠢蠢欲动

技术可行还是心理战术?

美国所谓的“15分钟打击”依赖两种武器:一是速度超过5马赫的高超音速导弹,二是隐身战机与航母舰载机的配合。



高超音速导弹

然而,实际操作面临多重挑战,按CSIS的“5万个目标”计划,美军需消耗远超现有库存的弹药,且需持续补给,有分析指出,这相当于“用小锤子砸大山”,难以实现。



弹药库

更何况中国已经部署红旗-9B、S-400等先进防空系统,并成功试验陆基中段反导技术,即便美军隐形战机也难以完全避开探测。



红旗-9B

中国关键设施分散于内陆或地下,战略纵深远超伊拉克、南斯拉夫等美国过往对手,此外,东风-41洲际导弹等二次核反击能力,使美国难以承受“同归于尽”的风险。



东风-41洲际导弹

中美军力对比

面对美国的战略威慑,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近年来,中国在军事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力的提升为其反制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源网络

高超音速武器,如东风-17,以及被视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和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都展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



图源网络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包括S-300、S-400和红旗-9系列在内的多层次防空体系,足以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



图源网络

在作战平台方面,中国也在积极发展六代机、隐形战机、航母和核潜艇等先进装备,不断提升其军事实力。



图源网络

除了军事实力的提升,中国还注重科技创新,高端芯片的国产化不仅提升了军事装备的性能和信息安全,也在无人机、太空科技和计算机安全等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



图源网络

反观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弹药产能不足,五角大楼报告承认,要是与中国开战,美军可能“一个月内耗尽精确制导武器”。



华语智库2025-03-30美防长渲染“中美开战” 日本蠢蠢欲动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舰艇老化、士兵短缺等问题频发,2024年美海军战舰产量甚至创25年新低。



图源网络

结语

美国的“15分钟打击论”,本质是霸权焦虑催生的心理战,美国要是真有能力实现,又何必反复炒作?与其说这是军事威胁,不如说是为军费预算、盟友站队制造的“营销话术”。



图源网络

真正的强者无需恐吓他国,而是以行动维护和平,中美博弈的未来,终将由技术、工业与战略耐心决定,而不是虚张声势的PPT推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