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遵义,人们的首要印象是:“革命圣地、红色之城”。1935年,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来到遵义,召开了改变中共命运的遵义会议,从此,遵义为世人所知。
红军长征为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遵义市里,最著名的是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红军街为串联的一系列红色景点。遵义会议会址位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是19世纪30年代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在会址不远处,设有一座遵义会议陈列馆,馆内收藏着许多红军时期的资料及讲解图片和文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遵义警戒司令部、邓小平故居、博古、李德故居等景点分布在会址不远处新建成的红军街周围。各位领导人故居的室内陈设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通常为一间客厅里铺上门板当床,外加一张书桌,很是简朴。红军街是遵义市为宣传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而着力打造的旅游商业步行街,虽然位于市中心,但走在街上,却不觉喧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典型的黔北民居商铺,似乎蕴涵着厚重的红色文化与历史,需要人们慢慢解读,细细品味。
娄山关是遵义另一处著名的红色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与黔军反复争夺,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至今,这里仍保留着大、小尖山等一系列当年的战斗遗迹。同时,毛主席也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些诗句既有人性的大悲悯,又显出无限的革命豪情。我们去时,正值雪后,站立在小尖山顶,覆雪的群山环抱,确有“苍山如海”的气势,如今,战士的鲜血已散去,但雪满娄山关的苍凉、深沉之感,却依旧让人深感震撼。
雪过娄山关:由此而上可至娄山关的老鸭山,雪后的山路不免湿滑,我们行走其间,似乎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攀登的艰险。
遵义人对自己的红色故土有一种深深的热爱,对红色传统有一种自觉地传承。这里处处可见为红军建的纪念场所,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以及多位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战士就长眠于遵义市内凤凰山(又名红军山)上的烈士陵园内。如今,经常有群众自发组织,来烈士陵园内集体唱红歌、搞红色教育,悼念革命先烈。
2
除了作为当之无愧的革命圣地,遵义有更为久远的历史,春秋时期,遵义为巴蜀等邦邻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国;秦汉时置郡。在遵义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世袭29代、统治播州(遵义古称)长达七百余年之久的杨氏土司家族。如今留下了国内罕见的土司遗存——海龙囤和杨粲夫妇合葬墓。
海龙囤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公元1257年),是土司杨氏家族屯兵经营500年左右的军事堡垒,王宫、仓库、水牢于其间,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等九关。每年四、五月,满山百里杜鹃花开,雄关古道掩映于山花烂漫中,是来此游览的最佳时节。我们于冬日雪后来此,在山脚下仰视海龙囤,山体陡绝,其上关隘,若隐若现。真正走进海龙囤,那些残存的古城墙,那些被岁月磨蚀的古关隘,在残雪的掩映下尽显沧桑,让人神思万千,那些覆盖在历史烟尘中的细节,似乎已被生动的激活。
杨粲墓为播州杨氏土司第十三代世孙杨粲及其夫人的合葬墓,墓室为平顶双室结构,夫妻二人两墓室间有过道相通,最有特色的便是墓室内部的精美石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等图案栩栩如生。
3
遵义是义士、学士之故土,孕育了“汉三贤”尹珍、舍人、盛览;“清三贤”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诞生了桐梓英雄周西成;还吸引了以浙大校长竺可桢为首的科学家。正是这些充满英雄色彩的人物和让人心动的故事,成就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古城遵义。
“汉三贤”尹珍、盛览、舍人三位遵义籍先儒,他们的具体事例在本刊本期《沧桑遵义》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多述。“汉三贤”留存下的遗迹并不多,但在遵义三阁公园内的山顶上,有一座“尹珍堂”,尹珍塑像端坐堂前,显示着他是遵义文明最早的代表人物。贵阳扶风山的阳明祠内,也有一处尹珍的纪念点——尹珍祠。
当地史学界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沙滩位于遵义县新舟禹门,从明末到清后期,沙滩孕育了以“清三贤”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故被称为“沙滩文化”。郑珍和莫友芝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字学家和诗人,他们合编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黎庶昌是一位外交家和文学家,曾任中国驻英、法、德西班牙使馆参赞,两度出任中国驻日使馆钦差大臣。沙滩一带,江水平缓清澈,两岸田园葱茏叠翠,绿竹环绕农家庭园,一派灵秀之气,现有沙滩文化陈列馆、黎庶昌故居,以及郑珍墓、莫友芝墓等文物保护单位。
遵义郑莫祠:郑莫祠位于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校内,始建于1930年,是纪念贵州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郑珍与莫友芝的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郑莫祠已经作为第十一中学的小会议室和团队活动室使用了。
遵义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感,沙滩文化陈列馆的主人郑贤达先生是郑珍家族的后人,得知我们的到来,他放下农具,手拿教鞭,讲解“沙滩文化”,如数家珍。黎庶昌故居的讲解员是黎庶昌大伯父黎恂的后人,他一再严肃地反复强调,黎庶昌被称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种自豪感,让我们对遵义人及遵义的历史肃然起敬。
除了“清三贤”和“汉三贤”,遵义还有不少让人为之骄傲英雄人物。周西成,桐梓人,曾任贵州省省长,他修通贵州第一条公路,让贵阳通了电、装上了电灯,创办了贵州大学。周西成故居位于桐梓县医院内,我们去时,故居大门已由县文管所按原貌修缮完毕,内部建筑及碑文、画像正在修复中,修缮完毕后将免费对外开放,作为一个教育后人的地方,让后人了解贵州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浙大700多名师生辗转迁徙抵达遵义湄潭,完成了与红军长征相对应的“文军西征”。浙江大学湄潭旧址也在进一步完缮中,古香古色的建筑中,展示着“文军西征”的点点历史,仿佛能看到在战乱纷扰、物质极其匮乏的环境中,浙大教授们仍潜心研究,带领学生们坚持学习、探索,进行抗战宣传的情景。
4
遵义,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感的城市,但它的旅游资源,远没有被外界所了解,甚至,遵义人也没有将那些让人心动的英雄和故事广泛传播出去。在由重庆前往遵义的途中,我们几次看到大大的广告牌上打着“遵义——重庆的后花园”宣传口号。历史上,遵义的确与四川、重庆的渊源颇深,但遵义有自身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制定自身独特的旅游发展思路,大略来讲,至少有以下几个思路:其一为红色旅游线路——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烈士陵园、凤凰山公园;其二为土司文化之旅——海龙囤、杨粲墓;其三为沙滩文化之旅——郑莫祠、沙滩文化陈列馆、黎庶昌故居。等等。
此外,遵义应该将自己的旅游发展加入到贵州的整体旅游规划当中去,比如可以将海龙囤古堡与贵阳的青岩古镇、安顺的屯堡古镇整合,打造一条独特的古堡古镇主题线路游。最后,要做好旅游硬件方面的服务,我们去海龙囤途中,交通方面还存在着不便利的问题,要打造通畅的道路,做好旅游标识,以方便游客。
海龙囤的天梯:
我们由山脚登山将近三十分钟,经过息马台,便来到天梯。天梯是通向关口的必经之路,古称“三十六步”。天梯共有三十六级台阶,每级高度约六十公分,坡度四十五度,之所以如此设计有三大原因:一是斜坡可以排水;二是能够大大加强敌人攀爬的难度系数;第三,便于打仗时使用滚木雷石直接滚到沟底,将敌人砸成肉酱。我们攀爬天梯而上,由于梯面仍有积雪,只能“手足并用”,亲身感受,这里的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天梯的顶端,便是进囤的第一道重要关口——飞虎关。海龙囤的山顶上本还围筑有土城墙,现已不复存在。
海龙囤古战场战后年久失修关隘坍塌,逐渐被荆刺丛林所遮盖。1999年,考古专家在此发现天梯遗址,组织当地村民用两个月时间挖掘并按原貌修复。当时,在天梯前的深沟内发现大量尸骨,足见当时战况之惨烈。史书记载,当时明军24万,攻了几十天都无法从天梯前关攻入,最后是从后关小路攻入囤中的。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