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亿惊天债务从何而来? 美国国会议员马克,居然声称中国要是欠美国1.6万亿美元,还违约不还的话,美国就不支付中国持有的8600亿美元国债。这消息让人不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一直有着良好声誉,怎么突然就欠美国钱了呢?美国这样说又有怎样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谓“中国欠美国1.6万亿美元”的说法,实为对中美国债持有关系的严重误读。截至2023年12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为8054亿美元,是美国第二大海外债权国。而“美国欠中国8600亿美元”的表述缺乏事实依据——中国对美债权仅体现为所持美债,不存在美国“欠中国钱”的反向债务关系。





这一误读源于2023年5月美国共和党议员马克·格林的言论,其在国会听证会上声称:“若中国不偿还1.6万亿债务,美国将拒绝支付8600亿欠款。”此处混淆了“美国国债持有者”与“主权债务债权人”的概念: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的债券,中国购买美债属于投资行为,而非美国对中国的“负债”。



中美之间的债券关联可追溯至晚清。1911年,清政府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债券”,借款600万英镑,年息5厘,以两湖厘金、盐税为抵押。1979年,美国公民曾以此债券为由起诉中国政府,经中美谈判,此案以“旧中国债务不代表新中国责任”为由驳回。

当代中美债券关系始于1982年,中国首次购买美国国债,主要出于外汇储备管理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美债持有量峰值达1.32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债总量的7.2%。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中,60%由各国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持有,属于市场化投资行为,与政府间借贷有本质区别。



马克·格林的言论,实质是美国两党债务上限之争的衍生品。2023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突破31.4万亿美元,接近法定上限,共和党试图通过“中国债务论”转移矛盾。但从经济规律看,美债违约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自身需承担90%以上的损失。



历史上,美国曾多次通过“债务货币化”化解危机:1933年放弃金本位,1971年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08年启动量化宽松。这些操作本质是利用美元霸权转嫁风险,而中国作为美债主要持有者,采取的是“分散化投资策略”——2013年以来,中国对美债持仓下降40%,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从1.6%提升至12.3%。

此次争议暴露了公众对国际金融规则的认知盲区。美国国债的“发行-购买-偿付”是纯市场行为,不存在“国家间负债”的政治属性。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所言:“持有美债是外汇资产的保值手段,而非政治筹码,夸大债务关系对双方都无益。”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到2033年美债利息支出将达1.2万亿美元,占联邦预算的14%。这种结构性财政危机,才是美国债务问题的核心,而非所谓的“中美债务对抗”。当政治操弄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信用评级——2023年8月,惠誉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正是对其债务治理能力的警示。

参考资料:

1. 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

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