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需求问题,是不公平!”

“中国航司在欧洲的航班运力,真的过剩了!”

这是汉莎航空亚太区副总裁费利佩·博纳法蒂(Felipe Bonifatti)最近在接受外界采访时,抛出来的最新观点。

据路透社的报道,Bonifatti认为,尽管中欧之间的出行需求仍然旺盛,但来自中国的航空公司、尤其因为不需要绕飞俄罗斯领空而占据竞争优势,这一切都在侵蚀汉莎航空在亚洲市场的盈利能力。


平心而论,汉莎集团2024年度财报的整体业绩很强劲:

* 客座率83.1%、年收入376亿欧元,双双打出新高度

* 乘客人数增长7%,超过1.3亿人


但是看亚太和中国的细分市场,又是不一样的画风。

汉莎航空去年曾多次提到亚洲市场,包括在一则盈利预警中指出,亚洲是其机票收益下滑最为明显的区域。

2024年,汉莎航空集团在亚太地区的客运收益下降了9.8%,而整个集团的平均降幅为2.6%。为应对亏损,集团计划将削减旗下核心品牌——汉莎航空本身的成本。


汉莎集团CEO Carsten Spohr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仍然颇具挑战。

他认为,一方面是地理因素,由于汉莎需要绕开俄罗斯领空,飞行距离更长,但中国航司竞争对手则不受此限制。另一方面,Spohr也吐槽了其中国合资伙伴的国资背景优势。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汉莎的跨大西洋航线客运量已恢复到超过96%,但亚洲航线仍只恢复到79%。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和日本的相关航线客运恢复较为缓慢。


宏观经济下行、全球贸易冲突、地缘局势紧张——众多因素让国际航空市场的前景扑朔迷离。

从2024年度-2025年Q1的数据来看,中国内地往返欧洲各国的运力复苏情况各有不同。

* 中英航班整体运力早已超过2019年水平

* 中德运力恢复程度大体在77%-87%之间

* 中法运力恢复更慢,在51%-69%的区间


中欧运力是否真的已“过剩”?从公开的市场数据难以得到定论。

因为过剩与否,实际上是“供给量vs需求量”的比例问题,不是运力的同比问题。而真实市场的需求量,罕有公允的数据指标可体现。

近几年来,中外航司在国际航空市场的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自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以来,中国的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所占份额不断扩大。

相比之下,外国航空公司因中国旅客需求不及预期、以及为避开俄罗斯领空而带来的机组人员和燃油成本上升,开始缩减部分亚洲航线。

这一趋势在欧洲尤为显著。根据Cirium的航班时刻数据,2023年中国航空公司在欧洲及英国的运力较2019年增长了21%,而非中国航司的运力则下降了54%。

“越来越多来自东南亚不同城市的乘客选择经中国中转前往欧洲,这是中国航司目前在发力的市场,但在以前并非如此。”汉莎的Bonifatti指出。

汉莎航空去年10月削减了法兰克福至北京的航班,但保留了慕尼黑-北京、法兰克福-上海和慕尼黑-上海的航线。

“战争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变量,它确实对我们的成本带来了巨大压力。”Bonifatti说。

他还透露,汉莎正在与其合资伙伴中国国航就运力问题进行沟通,例如在不同航线上使用哪种机型、航班频次如何安排等。

“这并非市场需求的问题,而是我们希望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他说。

Bonifatti表示,亚太地区仍然是集团极为重要的市场,但短期内暂无新增航线的计划。

目前的重点是保持运营稳定性,特别是在集团正面临宽体客机交付延迟问题的情况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