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这档子事,说起来从来都不简单。政治上针锋相对,军事上剑拔弩张,但经济上呢,两岸却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23年,台湾大学教授苏宏达抛出了一个挺炸裂的观点:在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里,台湾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里,居然能比大陆更占上风,甚至还能给大陆施加点压力。这话一出,岛内岛外都炸开了锅。

谁是苏宏达?为啥他的话这么重磅?

先说说苏宏达这个人。他是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院长,搞历史和两岸关系研究的资深学者。

这家伙在学术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尤其对两岸的经贸互动有自己一套独到的看法。

2023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里提到,两岸经贸关系没表面上那么简单,台湾不光是被动挨打的一方,有些时候还能主动出击,甚至让大陆不得不在谈判桌上让步。

为啥这事儿听着这么新鲜?

因为一般人谈到两岸经济,总觉得大陆这几年GDP蹭蹭涨,市场大得吓人,台湾早就只能跟着大陆的节奏走。

数据显示,2023年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的出口占了总出口的40%以上,妥妥的第一大市场。可苏宏达偏偏说,台湾不光是依赖大陆,在某些关键地方还能反过来给大陆上点眼药。

要聊台湾怎么施压大陆,先得搞清楚两岸经贸关系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时间得倒回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候大陆刚改革开放没多久,经济底子薄得很,急需外面的资金和技术。

台湾呢,当时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工业化搞得有模有样,尤其在电子、机械这些领域,技术甩大陆好几条街。于是,台商就成了大陆眼里的香饽饽。

从那时起,台资开始大规模流向大陆。

据官方统计,到2020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总额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从电子零件到化工原料,再到后来的半导体,都有台湾的身影。

那会儿大陆对台商是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土地便宜,恨不得把人绑过来投资。反过来,台湾也靠着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到了21世纪,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情况变了。大陆经济起飞,GDP稳坐全球第二,市场规模和产业能力都今非昔比。台湾呢,虽然还有技术优势,但经济总量跟大陆一比,差距越拉越大。

2023年,大陆对台贸易顺差高达上千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越来越深。

照理说,这种情况下台湾应该没啥底气跟大陆硬碰硬,可苏宏达偏偏说,台湾在某些领域还真有办法让大陆低头。

秘辛揭秘:台湾施压大陆的几个硬招

工具机产业:技术卡脖子

先说工具机这块儿。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大陆制造业开始起势,对高精度工具机的需求蹭蹭往上涨。工具机是啥?简单讲,就是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命根子。那时候台湾在全球工具机市场排得上号,尤其在精密加工这块儿,技术领先大陆一大截。

可台湾没那么好说话。苏宏达提到,在一次两岸经贸谈判里,大陆提出让台湾放宽工具机的出口限制,毕竟大陆市场这么大,台湾卖过来不亏。可台湾那边态度硬得很,直接回怼:“我们的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凭啥随便给你?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就卖给东南亚或者欧洲。”

大陆当时急着发展工业化,没辙,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台湾开的一些条件。

农产品贸易:你不让步我就不卖

再看农产品这块儿。台湾的农产品在大陆很吃香,水果像凤梨、释迦,品质好,价格也不算离谱,大陆消费者抢着买。可台湾对大陆的农产品进口却卡得死死的。

2010年前后,大陆好几次提出想让自己的农产品多进台湾市场,比如东北的大米、山东的苹果,但台湾那边总是拿食品安全和本地农业保护当挡箭牌,硬是不松口。



有一次谈判,台湾代表直接放狠话:“你要不给我们农产品减点关税,我们就少卖点东西给你,反正日本、东南亚的市场也欢迎我们。”大陆一看,台湾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还真有号召力,少了这块儿还真有点麻烦,最后只能在关税上做了些让步。

高科技产业:半导体这张王牌

最硬的底牌还得数高科技,尤其是半导体。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里地位不是盖的,台积电几乎垄断了高端芯片代工市场。大陆这几年搞产业升级,芯片国产化喊得震天响,但核心技术还是得靠进口,尤其是台湾的货。

苏宏达讲了个事儿,2015年左右,大陆想让台湾放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特别是半导体设备和芯片,希望借此加快自己的技术进步。台湾这边却不干,理由是技术安全和经济命脉不能随便放手。谈判桌上,台湾代表态度明确:“这些东西是我们吃饭的家伙,给了你我们怎么办?”

施压的底气哪来的?

台湾为啥能在这些地方跟大陆叫板?苏宏达分析,这背后不光是经济,还有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因素在撑腰。

首先是技术这张牌。像工具机、半导体这些领域,台湾的技术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能赶上的。

大陆虽然这几年进步快,但在高端制造和核心技术上,还是得靠台湾的供应。

这种依赖给了台湾谈判的筹码,只要大陆一天没完全自给自足,台湾就能在这上面做文章。



第二,台湾不光盯着大陆市场。像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台湾早就铺好了国际化的路子。日本、东南亚、欧洲、美国,都是它的买家。这种多元化让台湾在跟大陆谈条件时多了几分底气,反正不卖给你还有别人排队等着。

再一个是政治因素。台湾跟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关系不一般。尤其在高科技领域,美国对大陆的芯片限制政策,间接让台湾成了大陆不得不依赖的“中间人”。这种国际环境的支持,也让台湾在经贸博弈里多了一层护身符。

大陆也不是吃素的:反制措施上线

当然,大陆也不是光挨打不还手。

面对台湾的施压,这几年大陆的反制措施也越来越硬气。

2023年,大陆启动了对台贸易壁垒的全面调查,说白了就是要查清楚台湾这些年对大陆产品设了多少不公平的限制。这招挺狠,直接把球踢回台湾那边,看你怎么接。

另外,大陆还加大了对台商的拉拢力度。各种优惠政策、产业园区,吸引台企来大陆投资,等于把台湾的经济命脉往自己这边拽。

数据显示,2022年台商在大陆新增投资项目超过5000个,金额同比增长了10%以上。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让台湾的施压空间慢慢被压缩。



咱再看看数据,202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大概是1800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的40%多一点。反过来,大陆对台出口也就800多亿美元,顺差1000亿出头。这说明啥?台湾确实靠大陆市场吃饭,但大陆对台湾的依赖也没低到可以随便甩开。

施压还能玩多久?

苏宏达最后还聊了聊未来。他觉得,台湾这种施压的招数不是长久之计。

大陆的产业升级速度快得吓人,像半导体国产化率这几年已经从10%涨到20%多了,照这趋势下去,台湾的技术优势迟早会被磨平。

到时候,台湾再想靠技术卡脖子,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再说市场这块儿,台湾的“新南向政策”喊了好几年,效果也就那么回事儿。

东南亚的市场是大了点,可跟大陆比起来,消费能力和稳定性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台湾要是真把鸡蛋全放到别的篮子里,风险只会更高。

苏宏达抛出的这段秘辛,算是给两岸经贸关系开了个新窗口。我们不能指望惠台让利等政治行为能够等价地换回台湾人的真心,在这场原本就不平等的贸易中,我们早就已经“赔”了不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