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数字化改革实践”
是《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2025年关注重点之一
将展示数字化赋能区域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
呈现区域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
亮点举措 特色成效 示范经验
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长宁区,
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省深圳市,
湖南湘江新区,浙江省温州市,
安徽省芜湖市……
浙江省温州市: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研究
作者:陈适、李钿钿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虞幸幸、陈舒娴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林晔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本研究从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gement,TQM)的视角出发,以提升智慧校园2.0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原则,以“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为实践抓手,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育活动智能化等方面积极转型实践,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核心,需求和创新双轮驱动,实现技术教育、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三维融合,筑牢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数据资源和政策制度四大支撑的“一核心两驱动三融合四支撑”模式,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引言
智慧校园的建设历程是一个伴随着技术进步与教育革新持续演进、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遵循着内在且客观的发展规律。在跨越了校园网建设、校园信息化普及、数字校园构建等多个关键阶段后,如何应对复杂性和臃肿性问题,确保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性和系统性成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为理论视角,分析在智慧校园2.0建设中的创新模式与实践策略,系统性提升智慧校园2.0的建设质量,以期为区域推进智慧校园2.0迭代升级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小学智慧校园2.0建设理论模型
智慧校园2.0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落地过程中需紧扣宏观顶层设计与微观操作实施并重的理念。基于此,本研究依托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框架,深入探索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的模式与实践路径,将质量视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强调全面性、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尝试构建一个上下协同、多元多维、特色齐放的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生态体系。
1.智融人机料法环,共筑区域实践模型
本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人机料法环”经典模型与中小学智慧校园2.0的建设巧妙融合。这一模型不仅强调了教育活动参与者、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的关键作用,而且通过标准化流程、持续改进和全员协作,为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提供了系统化的管理框架。同时,它还支持教育机构通过预防性风险评估和数据驱动的决策,确保教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从而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人机料法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TQM)和4M1E(人、机、料、法、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TQM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框架,4M1E则提供了具体的教学管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视角,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阐释智慧校园2.0的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数字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其理论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全面质量管理“人机料法环”模型图
2.巧用三级联动,共塑层级推进模式
温州市区域智慧校园2.0的创建推进模式具有多级联动、上下协同的特点,从市、县、校三个层面高效开展工作,其中市级进行理念引领和行动规划,县级根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策略,校级则在具体实践中落实智慧校园2.0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三级通力无阻协作,推动区域智慧校园2.0的发展。温州市智慧校园2.0建设三级联动推进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温州市智慧校园2.0建设三级联动推进模式
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实践路径
本研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人机料法环”理论分析温州市在智慧校园2.0实践中的“市-县-校”三级联动工作模式:以人为本,三级协同促发展;以机为体,智校实践促融合;以料为动,智库资源促提升;以法为导,政策方案促优化;以环为依,环境场景促协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机料法环”理论下“市-县-校”三级联动实践维度表
智慧校园2.0建设发展进路和现实挑战
1.智慧校园2.0建设的发展进路
(1)融合共生:协调创新与传承的双向发展
在智慧校园2.0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更要关注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2)因校制宜:精准把握建设与应用的平衡
在智慧校园2.0的建设进程中,应秉持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到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必须根据每所学校的独特性与实际需求,采取因校制宜的策略,精准把握智慧校园2.0建设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只有深入剖析各校的具体情况,才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建设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智慧校园2.0系统既能满足当前教育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3)开放架构:数智化校园服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
开放架构,正驱动着智慧校园2.0服务迈向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崭新发展阶段。首先,它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更精准地了解师生的需求与偏好,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生活服务和社交体验。其次,它鼓励技术、内容与服务的跨界融合,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2.现实挑战
(1)伦理困境:守护隐私与消除偏见
智慧校园2.0场域作为教育数字化的前沿阵地,汇聚了师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轨迹,这些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使之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存在较高数据泄露风险。另外,算法也可能因历史数据的不均衡而产生偏见,偏离其在教育资源分配和评价中应当承担的“公正无私的裁决者”角色,对教育公平与正义产生侵害。因此,智慧校园2.0建设需强化技术安防与规范体系,聚焦算法优化与伦理准则,确保技术应用不侵犯个人隐私,维护教育公共利益。
(2)潜在风险的洞察:信息孤岛与心理影响
智慧校园2.0的建设,在推动教育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孤岛与心理影响的双重挑战。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如同信息孤岛,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智慧校园2.0的整体效能。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统一数据标准,建立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成为驱动智慧校园2.0效能提升的强劲动力。同时,智慧校园2.0的建设也悄然改变着学生的心理世界,技术的过度依赖让学生逐渐远离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技术,培养其社交与沟通能力,成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
(3)成本效益的权衡:资金与维护的双重压力
面对资金压力,学校需精心策划预算,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于核心发展领域,力求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多元化融资策略有效缓解学校经济压力,为智慧校园2.0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智慧校园2.0系统日益复杂,其维护工作也愈发艰巨。因此,团队需定期开展系统升级与故障排查,这不仅是对潜在技术隐患的有效预防,更是对突发状况的迅速响应与妥善处理。
(4)效果效率的双刃剑:技术整合与人力培训
智慧校园的建设,犹如拼接一幅复杂的拼图,需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元技术巧妙融合。然而,技术间的不兼容或者稳定性的欠缺,如同拼图中的瑕疵,严重影响了整体的和谐与效能。因此,加强技术标准的统一,严格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各系统无缝对接,是提升区域智慧校园2.0效能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智慧校园2.0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支撑,更离不开具备这些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强化教师培训,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能力,确保智慧校园2.0系统潜力得以充分挖掘。
结语
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核心举措,正推动教育领域经历深刻变革。温州市的实践探索展示了通过顶层设计、标准制订、技术融合等综合策略,确保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推进的有效性和系统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也为教育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理论和实践指导。面对伦理、成本、效率等挑战,智慧校园2.0建设仍需审慎前行,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以实现教育生态的全面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作者:
陈适、李钿钿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虞幸幸、陈舒娴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林晔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第3期
原标题: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推进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陈适 李钿钿 虞幸幸,等.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推进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03):32-35.
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
01
上海市长宁区:
02
深圳:创新评价机制引领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03
湖南湘江新区:数据要素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04
浙江省温州市: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区域智慧校园2.0建设推进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
欢迎订阅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