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面对来自各地的人才竞争压力,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海淀区还能在科技发展上“躺赢”吗?

3月26日,海淀区“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不久,“海淀区人力社保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前期课题开题会”随即举办,来自全国人力社保领域的业界知名专家、海淀区人力社保局的中层以上干部,以及规划承编单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淀区人力社保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内容来源: 北京海淀人社

3月26日,海淀区人力社保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前期课题开题会成功举办。会议以“共探·破局”为主题,汇聚了人力社保领域知名专家、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层以上干部以及规划承编单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代表。政企研三方开展跨界对话,共同探讨“十五五”时期人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开题汇报·锚定方向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海淀区“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前期课题》开题报告,梳理总结“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淀发展实际,围绕人才价值高质量释放、技术变革下推动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供给能力提升、宏观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劳动关系优化等方面展开系统谋划,介绍前期工作思路、研究原则与方法、课题框架、课题组织方式、人员构成、工作计划,为后续交流研讨奠定基础。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作为规划领域资深专家,围绕“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招人喜欢的’人才吸引体系”作了分享。他表示,海淀作为全国高校、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域,这些资源在国内和北京市首屈一指,但高校只负责培养人才,能否留住这些人才,是海淀要思考的问题,人才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建设“招人喜欢的”城市。做城市规划,不只是解决空间问题,而是要做城市发展综合问题的空间解决方案,要通过要素整合、部门协同和空间落地来构建城市场景、培育创新生态。结合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未来的城市发展要建立全龄友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就业、生活、社交等的全链条支撑,以实现“创新人才-城市空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希望结合“十五五”课题对海淀区全龄友好、创业友好、就业友好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共同促进海淀区“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发展。

专家论道·开门献策

5位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

为“十五五”规划提供

硬核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保障知名专家杨燕绥发言时表示,“十五五”人社规划应当多一点人文关怀,在就业模式中,要保护传统就业、适应平台就业、规范家庭就业,关注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发掘家庭成员照顾的社会价值。她建议海淀区大胆探索创新,试点推进家庭就业规范化建设,积极打造服务于弹性退休人员的先行示范区,谋划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实招。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社会保障将从区域分割走向系统整合,“十五五”期间社会保障领域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编制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时,要处理好五组关系:外部宏观环境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全国或全市的一般性问题与海淀问题及对策之间的关系、人力社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力社保业务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发展与经办服务之间的关系。具体到规划中,需要聚焦三个问题:如何让人社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何让服务更加便捷精准,稳妥应对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地向常住地的转变;如何进一步细化国家政策,在事权范围内实现创新突破。


中国发展出版社、国研智库、经济规划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孙轩表示,海淀区启动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目标要与北京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将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海淀人社的发展目标。要着重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明确留用人才的标准及措施,如何充分利用区域知识密度高的优势,让更多人才留在海淀,深耕海淀;二是如何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更加智能化的就业服务平台,以数智赋能人才招引,提升人才供需对接效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壮从解读四对关系谈起,探讨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稳与进的关系,当前态势下稳住就是增长;二是服务企业与服务产业的关系,要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合理配置人才;三是不变与变的关系,当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时,探寻人工智能挤压出去的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四是人口与人才的关系,编制规划时既要关注就业结构中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也要考虑不同群体就业结构协调发展需要。海淀区要努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为青年提供可供依赖的资源支撑,让青年发展融入城市发展战略。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表示,应从重大区域协调的视角优化海淀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既能发挥海淀区产业、人才优势,又能调动京津冀联系密切地区的资源。在人口流动和城市治理双重挑战下,海淀区研发与制造分离是一个待解的问题。要把握高流动性的社会发展趋势,为国际国内人才流动提供智慧便捷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接续服务,助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此外,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也是海淀区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需建立梯度配置的人才体系,不仅要关注高学历人才,也应服务好高技能人才,以应对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为海淀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退休人才同样也要予以关怀和支持,便利退休人才服务京津冀产业发展,应联动津冀地区养老资源,为退休人才提供品质高、价格优的养老服务。


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涵对“十五五”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要站位全局,明确人力社保工作新方向,紧跟国家战略导向,深入研究国家、全市关于就业、社保、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走向,将国家战略、全市发展融入课题研究;贴合海淀区独特的区域定位,促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让人力社保工作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助力。要认清形势,找准课题研究着力点,用好调查研究、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方式方法,厘清发展背景、机遇与挑战,做好趋势预判,为后续遇到问题和困境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要遵循原则,确保规划编制高质量,勇于突破瓶颈,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破圈”;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劳动者等各方意见,为规划编制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人力社保工作涉及多领域,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全面发展。要协同推进,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用好专家资源,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让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沟通协调,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注重成果转化,确保规划编制能够切实指导未来五年海淀区人力社保事业的发展。

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北京海淀人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